《魏故河澗太守郭君墓志》
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第三展廳,一方青石墓志靜置于柔和的燈光下。這方記錄墓主人家世生平墓志原本平平無奇,卻因其銘文中的一句話指向了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北魏永寧寺塔,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
《魏故河澗太守郭君墓志》2001年出土于紗廠西路的一座北魏墓,全文252字,志文記錄了墓主人郭定興的家世生平。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內容是關于其弟郭安興的寥寥數語——“弟強弩將軍,永寧、景明都將,名安興。智出天然,妙感靈授。所為經建,世莫能傳”。
曾對這方墓志開展深入研究的洛陽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嚴輝告訴記者,“永寧、景明都將”一語中的永寧、景明指的是北魏洛陽城中的永寧寺、景明寺。“都將”是北魏設置的官職名,其職掌的事務分為領兵、鎮戍、營作三類。
“‘都將’一詞用在永寧寺、景明寺之后,說明此處的‘都將’職掌營作事務。”嚴輝說,志文中“所為經建,世莫能傳”等關于郭安興建筑才華的描述,可以佐證這一觀點。因此,“永寧、景明都將”指的是負責建造永寧寺、景明寺的官吏。
嚴輝介紹,郭安興是北魏時代的偉大建筑師,但文獻記載卻很少,僅見于《魏書·術藝列傳》和《北史·藝術列傳》!段簳分袃H簡略提到“洛中制永寧寺九層佛圖,安興為匠”,將其定位為“匠”,具體職責語焉不詳。而這方墓志以“都將”之名,證實了郭安興正是永寧寺與景明寺兩大皇家寺院工程的主持者、建造者。
永寧寺出土泥塑佛像殘件
永寧寺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是北魏最高統治者在都城洛陽建設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工程。寺院建成后,吸引了眾多中外高僧、皇族居士云集于此,譯經傳法,禮佛朝拜,使永寧寺成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地。
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永寧寺中部偏北的佛殿形如皇宮太極殿,寺內有僧房一千余間;寺院四周建有圍墻,墻上施短椽覆之以瓦,狀似宮墻;寺院東西南北各開一門,南門樓三重,去地20丈,形似皇宮的端門。寺內外遍植樹木花草,環以綠水,營造出莊嚴恢宏的佛國勝境。
永寧寺最負盛名的當數寺院中部的木構佛塔。《洛陽伽藍記》記載,永寧寺“中有九層佛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上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
關于永寧寺塔的高度,史料有不同的記載,當代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嚴輝認為,根據塔基規模等因素判斷,《水經注·谷水》所記高49丈(約合今120米至130米)的說法可信度更高。“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建造如此巨大體量和如此高度的木結構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一個奇跡,創造這個奇跡的建筑師正是郭安興。”嚴輝說。
永寧寺塔復原模型
對于木質結構的建筑來說,火是最大的威脅。在建造過程中,郭安興將防火作為重中之重進行設計。史料記載,他當時采用了“土木合筑”的建造方法,即在木結構中放置潮濕的土坯。設計初衷是:燒香祈福時產生的熱量能使土坯干燥堅硬,既增強塔體穩固性,理論上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火隔離作用。
然而,現實卻異常殘酷。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雷電擊中永寧寺塔引發大火,火從第八層佛塔突起,火勢十分兇猛,大量官兵施救也無能為力,大火燃燒三個月不滅。這座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建筑奇觀化為灰燼,僅存基址。
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對漢魏洛陽城遺址進行了持續考古發掘,確定了永寧寺的位置,揭示了寺院院門、中心塔基和后殿建筑基址等眾多建筑遺跡,獲取了永寧寺的規模、形制及木塔基礎建造結構等重要信息。遺址還出土的大量泥塑佛像殘,堪稱中國雕塑史上難得的藝術珍品。
如今,博物館特將這方墓志與永寧寺遺址出土的精美泥塑佛像殘件、永寧寺塔復原模型等并置展出,共同構成了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讓觀眾得以窺見永寧寺的壯麗往昔,并銘記那位在史籍中一度模糊的偉大建筑師——郭安興。
有關時光旅行的故事,總能引發人們津…[詳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