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也稱為影壁墻,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位于大門內(nèi)的叫內(nèi)照壁,形狀有“一”字形,距門內(nèi)丈余。位于大門外的叫外照壁,常建在胡同或街的對面正對宅門處,有兩種形狀,平面是“一”字形的,稱一字形照壁,平面呈“梯形”的,稱雁翅照壁。還有位于大門兩側的照壁,稱“撇山照壁”或“反八字照壁”,與大門檐口成120度或135度夾角,平面呈“八”字形狀。這種形制的影壁要求大門要向內(nèi)退1米至數(shù)米,使門前形成一個空間,或為臺階或為空場,為進入大門之前的緩沖之地,顯得十分氣派開闊,而且更具私密處。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西周時代陜西岐山鳳雛建筑遺址就有了照壁。唐張彥遠《歷代名畫錄》中載有“畫龍點睛”的故事,充分說明古代對照壁等裝飾藝術的重視及精湛程度。宋代鄧椿《畫繼》載:宋人郭熙見唐代畫家楊惠之所塑山水壁,又生出新章,令匠人以手技泥于壁,或凹或凸,干后以墨彩隨其形跡涂染,塑成峰巒林壑樓閣人物,形象逼真,宛若天成,以此開照壁雕塑之先。
在古代,照壁的設置是分成等級的。椐西周禮制規(guī)定,只有王家宮殿、諸侯宅第、寺廟建筑才能建筑影壁,它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作為封建統(tǒng)治機構的官署衙門,照壁正對大門,起到屏蔽作用,使衙門藏風生氣,并產(chǎn)生莊重、森嚴、神秘的建筑氣氛。另外,照壁上繪貪還具有特殊功能,那就是整頓吏治,警誡官員切莫貪贓枉法。在照壁上繪貪,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首創(chuàng)。明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規(guī)定各級衙署照壁上必須繪“貪吃太陽”圖案,以此警誡官員。在浮雕圖案的正中,繪有一只形似麒麟的怪獸,它四蹄飛奔,張著大口,仰面朝天。這個怪獸叫“貪”,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貪婪之獸,傳說它怪誕兇惡,生性饕餮,胃口很大,能夠吞吃金銀財寶。盡管它的四周和腳下都是八仙的寶物,但它并不滿足,張著血盆大口,妄圖吞吃天上的太陽,結果卻墜入懸崖,死無葬身之地。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吞太陽”,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我國現(xiàn)存古代最著名壁體最大雕工最精的照壁當屬山西大同九龍壁。此外,北京北海彩色琉璃磚九龍照壁,山西佛教圣地五臺山普化寺和龍泉寺照壁,以及北京孔廟和全國各地孔廟(文廟)的琉璃磚照壁等等,都是很有名氣的國之瑰寶。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