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簪云髻多風(fēng)雅——洛陽牡丹鮮切花記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3 17:06:11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shù):
洛陽古代有簪(zān)花的習(xí)俗,即將牡丹鮮切花戴在頭上,同時也有將牡丹插入瓶中的插花藝術(shù),曾經(jīng)形成過龐大的牡丹鮮切花市場。簪花的習(xí)俗在我國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現(xiàn)象,到了宋朝更加普遍。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fù)擔(dān)者亦然。”北宋的洛陽,牡丹花開時節(jié),每個人頭上都戴牡丹花,就是挑擔(dān)的小販也是這樣,于是就形成了五個牡丹鮮切花市場,分別是月陂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與郭令宅。
牡丹的品種不同,鮮切花的價格也不同,最貴的是姚黃。當(dāng)時,擔(dān)任壽安(今宜陽)縣尉的張耒(lěi)《漫成》載:“江南梅花凌雪霜,桃李開盡春無光。誰知洛陽三月暮,千金一朵買姚黃。”邵雍、司馬光等洛陽文人賞花飲酒,頭上皆戴花。邵雍寫的《插花吟》道:“頭上花枝照酒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皿),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經(jīng)兩世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況復(fù)筋骸粗康健,那堪時節(jié)正芳菲。酒涵花影紅光溜,爭忍花前不醉歸。”你看,頭上花枝照進酒器中,酒中也有花影,身處太平之世,又是花開時節(jié),怎能不開懷暢飲呢?
萬花會,即北宋洛陽的牡丹花會。當(dāng)時洛陽的最高軍政長官是西京留守,最著名的西京留守是錢惟演,他在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擔(dān)任此職。錢惟演是吳越末代國王錢俶之子,隨父歸宋后,歷任要職。錢惟演好招徠(lài)名士,歐陽修就是在他的支持下,寫成了《洛陽牡丹記》。錢惟演極愛牡丹,歐陽修擔(dān)任西京留守推官,初見錢惟演時,見一小屏立坐后,“細(xì)書字滿其上”。錢惟演說:“此是牡丹名,凡九十余種。”
錢惟演舉辦了官方首個萬花會。宴集之所,用牡丹鮮切花掛滿屏帳,“舉目皆花也”。之后,“萬花會”遂成為士大夫們共會賞花的正式名稱。北宋呂本中《童蒙訓(xùn)》記述了一次萬花會的情形。開始,眾賓客濟濟一堂,忽然卷簾,異香從內(nèi)出來,郁然滿屋。一群美女端上酒肴,并帶各種樂器次第而至。另有十名美貌歌女,皆穿白衣,頭戴紅牡丹,邊唱邊舞,舞畢退場。少頃,又香起,又有歌女登場,如是十次。穿紫衣時簪白花,穿黃衣時簪紫花,穿紅衣時則簪黃花。所唱的歌,皆為前輩牡丹名詞。萬花會畢,竟有數(shù)百名歌女列隊送客,“燭火香霧歌呼雜作,客皆恍然如仙游”。
北宋時,洛陽牡丹鮮切花是貢品,花開時節(jié),要用驛馬將鮮切花送到汴京。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記述道:“洛陽至東京六驛,舊不進花,自今徐州李相迪為留守時始進御。歲遣牙校一員,乘驛馬,一日一夕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紫數(shù)朵,以菜葉實竹籠子藉覆之,使馬上不動搖,以蠟封花蒂,乃數(shù)日不落。”
這里的李相迪,是曾擔(dān)任宰相的李迪,他在錢惟演之前,擔(dān)任過短期的西京留守。由他開始,用驛馬向開封貢花,進貢的是姚黃、魏紫,將這幾朵名花采下,用蠟封花蒂,放在竹籠中,用青菜葉填實和覆蓋。
到錢惟演任留守時,繼續(xù)向開封貢花,但品種數(shù)量增加。南宋胡仔編撰的《苕溪漁隱叢話》載:“錢惟演留守,始置驛貢花。議者鄙之曰,‘此宮妾愛君之意也’。”故東坡詩:“洛陽相公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他的記述有誤,因為開始置驛貢花的不是錢惟演,而是李迪。但錢惟演主政洛陽的時間較長,貢花活動影響很大,人們誤認(rèn)為置驛貢花是由他首先發(fā)起的。
置驛貢花不僅持續(xù)到北宋末年,而且洛陽民間也常把牡丹鮮切花用快馬送到開封。歐陽修《謝觀文理尚書惠西京牡丹》載:“贈以洛陽花滿盤,斗麗爭奇紅紫雜。兩京相去五百里,幾日馳來足可捷。”洛陽牡丹進到皇宮后,皇帝要舉行宴會,將這些名花分賜給一些大臣,皇帝和群臣都將牡丹戴在頭上。當(dāng)時,朝中大臣以能受邀赴宴和受賜牡丹為幸事。
[1][2]
(作者:鄭貞富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