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都城的遷徙與定都老丘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17 9:41:0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diǎn)擊次數(shù):
越來越豐富的古都研究成果表明,開封一帶早在夏代以前就孕育著燦爛的人類文明,是我國華夏文明發(fā)祥、傳承的重要地區(qū)之一。夏朝時期達(dá)到鼎盛,200多年的定都老丘即是明顯例證。下面刊登的河南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李玉潔撰寫的關(guān)于夏朝建都開封老丘的文章,以充足的資料證明了這一點(diǎn)。由此不難看出,開封七朝古都的稱謂是不準(zhǔn)確的,至少應(yīng)是八朝古都;而開封的最早建城時間距今也不是2700多年,應(yīng)是4000多年。
一 :開封是一個古老的都城,學(xué)術(shù)界與社會各界大多認(rèn)為開封是七朝古都,而實(shí)際上開封是八朝古都。夏王朝享國471年,僅以開封老丘為國都就有216年。夏王朝十遷國都,在其他都城一共105年,老丘時期是夏代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夏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其都城也從黃河流域的山西南部高地向平原遷徙。有夏一代,共有九次遷都。
二 :夏后禹的陽城最早當(dāng)在晉南!妒酚·吳太伯世家》《索隱》云:“夏都,安邑。虞仲都大陽之虞城,在安邑南,故曰夏虛。”陽城所在指夏虛,即晉南安邑地區(qū)。
夏后禹為了避開舜勢力的控制,將都城陽城向黃河之南的平原進(jìn)行了遷徙。遷徙后的陽城,在遠(yuǎn)古時期的雒邑,即今河南洛陽一帶!兑葜軙·度邑解》:“自洛延于伊,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有夏之居”在河南洛陽一帶,伊、洛二水之間。《國語·周語上》云:“昔伊洛竭而夏亡。”(吳)韋昭注曰:“禹都陽城,伊洛所近也。”《史記·封禪書》云:“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
1976年在河南登封郜城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一座春秋至漢代的古城遺址,其中出土的陶豆等器物上有“陽城”、“陽城倉器”字樣的陶文,證明該城址就是春秋至漢代的陽城。地下出土實(shí)物與文獻(xiàn)材料對照表明“禹都陽城”可能就在附近。登封郜城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陽城,當(dāng)是夏禹從晉南遷到河南之后,將新的都城仍名為陽城之地。帝舜之都城為都(今山西臨汾)。而當(dāng)大禹建立了夏王朝之后,為避開帝舜的影響,大禹把都城遷到了今河南西部,即原來崇伯國的境內(nèi),今豫西古雒邑一帶。
古籍上也有認(rèn)為,陽城在今開封陳留一帶。
大禹的母親部族有莘氏,即古有莘國,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zhèn)一帶。《史記·夏本紀(jì)》“按《系本》鯀取有莘氏女”。(唐)張守節(jié)《正義》引 “《括地志》云:古莘國在汴州陳留縣東五里,故莘城是也!蛾惲麸L(fēng)俗傳》云:陳留外黃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有莘氏女生禹。有莘氏,姒姓,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的陳留鎮(zhèn)。
(宋)李等編著的《太平御覽·州郡部一·敘京都》記載:“《世本》言‘夏后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于戰(zhàn)國大梁魏都,今陳留浚儀是也’。按經(jīng)傳曰:夏與堯舜同在河北冀州之域,不在河南也。故五子歌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jì)綱,乃底滅亡’;言自禹至太康與唐虞不易都域也。然則居陽城者,自為禹避商均時非都也。”
李認(rèn)為,“河北冀州”指的是山西南部,而“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的“陽城”還不是夏的都城,只是禹避商均時的一個地方。然而這足以說明大梁之南的陳留浚儀是夏禹發(fā)祥之地。
也有人認(rèn)為陳留是夏朝都城的。如(宋)王應(yīng)麟在《通鑒地理通釋·歷代都邑考》“夏都”條下云:“《皇王大紀(jì)》禹都于安邑。《世紀(jì)》鯀封崇伯國在秦晉之間。禹受封為夏伯,在《禹貢》豫州外方南于秦漢屬潁川,本韓地;今河南陽翟是也;受禪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妒辣尽费‘夏后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是也’。”
李、王應(yīng)麟都引用了《世本》所說“夏后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是也”的記載,說明宋代人還見過《世本》這部書。《世本》記載“夏后居陽城”,即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zhèn),是有歷史根據(jù)的。
但是在這里我們還不把開封陳留當(dāng)做夏都,只是夏禹的發(fā)祥地。
夏后禹三遷陽翟!稘h書·地理志上》說:“潁川郡陽翟,夏禹國。”這個記載說明大禹的都城曾經(jīng)遷徙到陽翟!妒酚·夏本紀(jì)》亦云: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夏臺,又名鈞臺,即陽翟。陽翟,今河南禹縣!蹲髠·昭公四年》云:“夏啟有鈞臺之享。”杜預(yù)注:“啟,禹子也。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陂,蓋啟享諸侯于此。” 夏后啟曾在陽翟鈞臺宴饗諸侯,陽翟當(dāng)是夏后禹、后啟的國都,是夏人三遷之都!逗鬂h書·郡國志》云:“陽翟,禹所都,有鈞臺。”(梁)劉昭注:“晉《地道記》云:去雒陽二百八十六里,屬河南。”
太康四遷斟。《史記·夏本紀(jì)》《索隱》引《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括地志》云:“故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斟,在鞏縣西南,當(dāng)是夏后太康的都城。仲康亦居斟。
夏王朝到太康時期開始衰落,并且曾一度喪失政權(quán),史稱“太康失國”。《左傳·襄公四年》記載:“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夏朝德衰,而后羿自(或說在今河南滑縣)遷于窮石(約今洛陽市南)。羿在窮石滅了夏朝,奪取了夏的國家政權(quán)!妒芳o(jì)·夏本紀(jì)》云:“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作五子之歌。”夏的政權(quán)一度為羿所奪。
(作者:李玉潔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