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河南的窮在全國是出了名的。但窮則思變,窮易出英模,窮易出精神。聞名全國的焦裕祿精神,就出自于我們河南最窮的蘭考縣。焦裕祿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幾代人,習總書記把焦裕祿精神比做我黨延安精神,重新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
繼焦裕祿精神之后,在八九十年代,我省又出了一個“公濤精神”,他的創(chuàng)造者就是被大家公認的當代“文化愚公”,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李公濤先生。
座落在龍亭湖畔的翰園碑林,是一座名譽國內(nèi)外的古樸典雅、雄偉壯觀,集詩、書、畫、印與古典建筑為一體的多功能,多層次極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寶庫,不少游人為她的美麗風貌和藝術價值折服。這背后是李公濤及其團隊為建翰園碑林付出的巨大心血。
李公濤是開封地區(qū)供銷社的一名干部。因工作期間積勞成疾,提前退休回家。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是閑不住的。李公濤退休后總想發(fā)揮余熱,為我市的建設和發(fā)展做些事情。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1984年8月《開封日報》開展了“重建歷史文化名城,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的大討論,猶如一把圣火燒得他心情激動,徹夜難眠,他翻來覆去的想:做為七朝古都的開封(現(xiàn)在又定為八朝古都),先人們?yōu)楹蟠粝铝藸N爛的文化。做為現(xiàn)代人,我們應當為子孫后代留下什么?面對歷史的思考,李公濤怦然萌動了驚世之舉。他要傾盡余生,廣收天下墨寶,鐫刻于石,自籌資金,興建一座集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當代最大碑林。做為年近花甲的人能有這種理想實屬難得,但要實現(xiàn)這種理想更是不易。首先,他這種思想就被少數(shù)的家人否定。如果此時他退縮了,那就沒有后來的“文化愚公”,也就沒有翰園碑林。李公濤不僅有遠大的理想,更有堅定的意志。他力排眾議,不僅說服了家人,也打動了周圍的人,也因此,獲得了開封市人民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民辦碑林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yè)。李公濤要辦碑林須從零開始。資金、人才、場地樣樣缺乏。他知道要把夢變成現(xiàn)實,何等艱難!但李公濤卻信心滿懷。他要做別人不敢想的事,要攀別人不敢登的山。
為了保證作品的質量,他首先向當代書法名家發(fā)函征集作品,從而保證作品的質量和來源。為了保證刻石及字體質量,李公濤親赴七個碑石產(chǎn)地認真篩選,并精心挑選兩位技藝超群的刻碑人。為了工作方便,他把一百多平方米的院落及幾十間房子騰出來 ,作為辦公用房,自已卻擠在一間小倉庫內(nèi),大兒子一家五口擠在一間房內(nèi)。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