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艱難創(chuàng)業(yè)時,有人懷疑的問,你已這么大年紀了,碑林工程又這么大,你能建成嗎?李公濤聽了后斬釘截鐵地說,我一貼一貼地征集,一塊一塊的鐫刻,我死了以后由兒子接著干,世世代代干下去,碑林一定能建成。這就是為啥大家稱他“文化愚公”。正是他這種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的精神,感動著周圍,感動著社會,使碑林建設速度加快,可以說一天一個樣。
正是李公濤的愚公精神感動了上帝——人民群眾。學習公濤精神,支援碑林建設,已成為那個時代的熱潮。在公濤精神感召下,一批優(yōu)秀人才匯集在翰園碑林。這中間既有風華正茂的青年,又有古稀老人,還有社會知名人士。大家不為名、不為利。勤勤懇懇地為翰園碑林無私奉獻。在公濤精神感召下,出現(xiàn)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這里僅舉一例,說明當時群眾參與和支持翰園碑林建設的情形。
1986年暮春,年近60歲的鄒秀英從報紙上看到李公濤的事跡后熱淚盈眶,她決心為這項偉大事業(yè)盡綿薄之力。鄒秀英本人沒有工作,她老伴雙手殘疾,退休金僅夠兩人糊口。她為了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開始撿汽水瓶。當時正值盛夏,烈日當頭,可她為了那一個個僅值幾分錢的汽水瓶到處奔波,汗水浸濕了她的衣衫。日復一日,鄒秀英撿了整整一個夏天,把賣得的200元錢捐給了翰園碑林。
在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支持、理解、贊揚“公濤精神”的同時,也有個別人提出了質疑。認為他面對那么多墨寶和捐款能不動心嗎?李公濤憤筆寫下了“心底無私天地寬”做為自己的座右銘。事實上,李公濤自建設翰園碑林以來,不但未從中拿過一分錢,還省吃儉用集全家所有,先后無償投入資金170余萬元,這在當時,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一個多么巨大而驚人的數(shù)字!他凝聚著李公濤全家人對祖國對民族的一片赤誠。
為為回答社會上一些人的惑疑,李公濤向政府作了法律公證:“碑林建成后,全部無償交給國家和人民”。這是何等的胸懷!
在財產、物資、檔案管理上,翰園碑林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每一幅書畫墨寶、每一筆捐款,不僅收發(fā)手續(xù)齊全,并且都登記編號。
正是由于李公濤堅忍不拔的毅力、艱苦奮斗的精神,無私奉獻的品格,使翰園碑林白手起家,成為國內最大的民辦碑林。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