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融合昭示開放文化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8/5 8:57:1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儒學、佛教、道教發(fā)展到北宋,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局面。儒學吸收佛、道思想,佛教、道教也積極向儒學靠攏,由此形成“以儒學為主體、以佛道為輔翼”的文化特征。這種思潮不僅完成了三教之間的理論整合,推動了理學的形成,而且使儒、釋、道三種文化呈現出新的面貌,促進北宋經濟的大發(fā)展和文化的大繁榮,對北宋社會民生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走進街巷 穿越歷史
一條街有了歷史就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神,盡管顯得有點老態(tài)龍鐘,卻沉淀著厚重的歷史文化。
7月28日下午,古城悶熱無比,沒有一絲涼風,龍亭湖畔的柳枝仿佛也被干燥的空氣凝住了。穿過附近的小巷,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小廟,名曰無梁廟,廟門南面的一條小巷因廟得名,為無梁廟街。
一般的寺廟都依山傍水,于山陰水澤間求得大自然的庇護,折射出出家人脫離塵世的心態(tài)。而無梁廟選擇此處,難道是清靜無為的道家認為人應該生活在現實中?無梁廟據傳建于清乾隆年間,訛傳“無梁”取諧音“無糧”,即免糧之意。此廟僅大殿一間,無梁無柱,是純磚砌的穹頂式建筑。據說這個穹頂是按八卦圖建造的,從底到頂共有36層磚,代表道家所說的36重天。上圓下方,體現了道家天圓地方的認識。
作為我市第一處經政府批準正式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無梁廟聲名遠揚。已近傍晚時分,仍有許多香客前來進香,其中不乏提著厚厚的行李包遠道而來的香客。
從無梁廟向南望無梁廟街,曲曲折折的胡同如同歷史走過的痕跡,那種從歲月深處浮出的古舊一下子攫住了人的心。在開封密布如織的胡同中,以祠、廟、寺、觀命名的街道就有 30多個,如游梁祠街、文廟街、玉皇廟街、城隍廟街、南泰山廟街、三元(廟)街、白衣閣街、老君堂街、延慶(觀)街、觀前街等,無不顯示出古城開封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接納。
沿著午朝門廣場東行,便至文廟街。遠遠望去,9米高的孔子塑像雙手合于胸前、目光睿智,高高聳立在欞星門之后,“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之敬呼仿佛仍在九天回響。
這里是清朝開封府學的舊址所在地。文廟街也因此而得名。據史書記載,開封府文廟系1652年開封知府朱之瑤主持建造,東為文廟、西為儒學,故又稱府儒文廟。后來廟內古建筑被毀,僅有臨街的欞星門及其門外一對石獅幸存。
開封雖然不是孔孟的故鄉(xiāng),但卻是距曲阜、鄒城最近的古都,是古代離孔孟故里最近的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齊魯文化最親近的中原文化的首善之地,也是孔子學說影響最大的地方。
魯昭公二十五年和魯哀公十二年,孔子周游列國時還先后兩次到過開封。以東京為國都的趙宋王朝,在運用孔孟之道治國理政方面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其設立的北宋太學、國子監(jiān)便是傳授儒家經典的國家最高學府。不少國內史學家和國外漢學家都認為,北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成功借助古典文化改造社會主流思想,為近代之開端。
北宋以后的開封府文廟,三移其址、六次被淹。2014年,此處修建了珠璣巷,欞星門得到修葺,守望閣前新建孔子塑像,成為開封非常重要的文化標志。
文廟街的東邊不遠處,是白衣閣街。在此街中,坐落著著名的佛教寺院古觀音寺。因為閣內供白衣觀音,老百姓都喜稱其為白衣閣。白衣閣始建于五代時期的后漢乾 年間,初名觀音禪院,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該寺在北宋時期最為鼎盛,曾一度被教界譽為“京城禪林居其甲”,盛極一時。至明代洪武二十年,開封著名尼僧義果禪師曾予以重修,明末因黃河水患遭受重創(chuàng)。清初,由名士劉昌再次重修。迨至清末,該寺已是“苕 破寺剩浮圖,禪房寂勵舊僧無”,一派衰敗景象。
1991年,一代高僧凈嚴老法師圓寂后,其接缽弟子心廣法師繼任古觀音寺住持。心廣法師以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的魄力,帶領四眾弟子艱苦奮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擴展宗地十倍,新建了山門殿、大雄寶殿、臥佛殿和圓通寶殿,沿古觀音寺中軸線形成了金碧輝煌的新建筑群,流光溢彩、清凈莊嚴,使千年古剎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整個寺院建筑雄渾大氣,梵剎清幽,已成為較為知名的佛教活動場所。
在東郊曹門外北側,有一座奇異的廟宇,主殿里并排供奉著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俗稱“三教堂”。三教堂在開封婦孺皆知、香火旺盛,每到農歷初一、十五,狹窄的三教堂南街幾乎無立足之地。“三教堂與傳承數百年的‘三教合一’哲學思想密不可分,折射出開封古老文明的脈絡。”我市作家張浩表示,開封三教堂在世界宗教史和中國宗教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它的輝煌歷史和作為“三教合一”的重要體現而享譽海內外。
開封是一座擁有多種宗教的古城!堕_封民族宗教志》一書記載,開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俱全的古都,早在北宋時期,城內便寺廟林立,且許多寺院修建的奢華程度非一般官府可比,實乃東京城中最好的建筑群體。而且此時的開封又是一個開放的大都市,宗教文化門類多、規(guī)模大、知名度高,如久負盛名的歷代皇家寺院大相國寺、供奉佛舍利的開寶寺塔、天清寺繁塔、道教全真派祖庭延慶觀、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臺、興國寺塔、大云寺塔、東大清真寺、古觀音寺、天主教河南總修院等。尤其是大相國寺、開寶寺、太平興國寺、天清寺四寺以其規(guī)模宏大而最為有名,合稱東京四大皇家寺院。
開封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工會主席郭寶光認為,北宋時期,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幾大宗教在傳入、傳播的過程中,與中國傳統(tǒng)儒學相互交融,教人從善的共同理念為“三教合一”奠定了思想基礎、創(chuàng)造了條件,對古都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岳蔚敏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