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員包拯:剛正不阿 名傳千古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8/14 9:59:2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杰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提起這首婦孺皆知的歌謠,一個剛正不阿、一心為民的鐵面包拯形象躍然眼前。一千多年來,他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官員,是黎民百姓呼喚清官與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也是集中體現秉公執(zhí)法、一身正氣的精神力量。
奉養(yǎng)雙親 孝聞鄉(xiāng)里
包拯,字希仁,謚孝肅,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出生于淮南西路廬州合肥縣解集鄉(xiāng)包村,也就是今安徽合肥所轄的肥東縣包公鎮(zhèn)包村。史書記載,他的父親叫包令儀,曾做過福建惠安縣知縣,官至虞部員外郎。
包拯從小積極上進,求取功名。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包拯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知縣。
當時,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不愿遠離家鄉(xiāng)隨兒赴任。包拯為了照顧父母,放棄建昌知縣的官職而改任職位較低的監(jiān)和州稅。和州(今安徽和縣)雖鄰近合肥,父母仍不愿意隨同前往。在為國盡忠和為父母盡孝上,包拯選擇了后者。他毅然辭去官職,屏居鄉(xiāng)里,奉養(yǎng)雙親。直到父母去世、守喪3年期滿之后,已經38歲的包拯才正式登上仕途,出仕做官。為了侍奉年邁的雙親,放棄大好仕途,居家10余年,其孝聞于鄉(xiāng)里。
出仕途中,包拯寫下了自己畢生為官的座右銘:“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彈劾權貴 剛正不阿
包拯擔任過知縣、知府、轉運使等職。在中央,他由權度支判官、監(jiān)察御史里行、戶部副使、御史中臣、三司使,一直做到樞密副使任上離世。如今記載包拯初進官場的事跡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長縣知縣時斷過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書。
有賊把別人的牛的舌頭割了,主人告狀,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殺了。不久又有人來告狀,說牛主人私殺耕牛,這在宋朝是違法的,包拯斷喝道:“為什么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賊被識破,驚服。
雖是小案,卻能看出包拯斷案的機智果斷,也許他“善斷獄訟”之名就是從這時流傳開來的。事實上,包拯的政績并非在斷案上。
在官場嶄露頭角的包拯,對國家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意見,比如要求從重處罰販賣私鹽者,反對朝廷進貢求和西夏,主張強國策略等。其間,他還代表大宋出使契丹,與對方使館“二把手”舌戰(zhàn)并成功贏回大宋面子。
包拯一生留下185篇奏議,其中50余篇用來彈劾本朝官員。這其中有地位比他高的如宰相宋庠,也有皇親國戚如張堯佐、郭承公式、楊景宗等。有時,為了一個人、一個案件往往反復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一時間,“包彈”成為朝廷聞之色變的流行語。
他曾7次彈劾酷吏王逵,最終頂住各方面的壓力,把這個寵臣拉下馬;他彈劾仁宗最親信的太監(jiān)閻士良“監(jiān)守自盜”;他4次彈劾皇親郭承公式,讓仁宗幾乎下不了臺;他彈劾宰相宋庠,其人文采風流道德高尚,實無過錯,包拯彈劾他身為重臣卻毫無建樹,如同現在提的“庸官”“不在狀態(tài)”。
“包彈”中以“六彈張堯佐”最為驚心動魄。張堯佐是仁宗皇帝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兼養(yǎng)父,也就是當時的“國丈”。本來只是個地方小官,張貴妃為了報答養(yǎng)育之恩,以她特有的地位纏住仁宗,為張堯佐加官晉爵。張堯佐因養(yǎng)女得勢,扶搖直上,任至三司使。包拯剛一主管諫院,便履行“以言為職”的職責,和幾位同仁一起,彈劾這個“徒緣寵私,驟階顯列”的“凡庸之人”。誰知仁宗變本加厲,委派張堯佐以重任,讓他一人兼任宣徽南院使等四職。消息傳出,朝野嘩然,連平時溫和的御史中丞王舉正也拍案而起,支持包拯,要求仁宗撤銷對張堯佐的任命。結果,建議無效,王舉正不得不進行廷辯,即在皇帝上朝時與之當面辯論。
在廷辯時,包拯情緒激動,離開座位走近仁宗,竟將唾沫濺到仁宗臉上,以致仁宗不悅而退朝。包拯百折不撓,繼續(xù)彈劾張佐堯,前后共有六次之多。最終讓仁宗作出了讓步。
嘔心瀝血 為民請命
北宋王朝進入中期,勵精圖治的精神逐漸消失,因循茍且、貪污腐敗之風蔓延,官僚盤剝,農民苦甚。因此,包拯在以大無畏精神肅貪反庸的同時,還嘔心瀝血為民請命。
當時,賦稅名目繁多,最普遍也最難使人應付的是折變、支移以及頭子、倉耗。所謂“折變”,是將明文規(guī)定征收的物品,按官府臨時需要折合成現錢或其他物品交納。折來變去,官員們從中牟利,納稅人負擔加重。“支移”是將就地交納的稅糧移到其他地方交納。如果移地交納現金,官方還要索取“腳錢”。“頭子”與“倉耗”都是按賦稅的一定比例增收的附加稅,只不過后者找一個“倉庫損耗”的名義,巧立名目而已。
包拯得知陳州五縣的折變問題十分嚴重,立即上奏折《請免陳州添折見錢疏》。奏議中說,一斗小麥市場實價50文,卻被官府折變?yōu)?00文,外加腳錢、頭子、倉耗40文,共計140文,必須立即取締,改為按市場實價計算或“納本色”,即以實物交付。
包拯還發(fā)現淮南、江浙、荊湖等地同樣存在折變問題,其程度之嚴重不亞于陳州。他心急如焚,連續(xù)四奏免除江淮兩浙的折變。包拯要求停罷或減輕苛捐雜稅,“民歡呼至泣下”。
在奏議中,包拯還指責一些地方官吏“雖有前件圣旨指揮,本處官吏并不遵稟”,并具體指出:“發(fā)運司但務歲計充盈,不慮民力困竭,上下相蒙,無所訴告,為國斂怨,莫甚于此。”
此外,包拯賑救的范圍不僅包括災難深重的農民,而且包含更廣泛的民生。罷巡驛、保民田、除放欠、改鹽法、救饑饉的奏議,都給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帶去實實在在的利益。
開封府流傳著包公“開后門”的故事。說是包拯主開封府政期間,各地民眾紛至沓來,申訴冤情。但是由于衙役道道把關,許多狀紙到不了包拯手上。包拯知道后,決定打開其辦案大廳的后門,讓平民百姓可以直接進入衙堂,向他面訴案情。拳拳之心,在一個個流傳千古的故事中為后人所傳頌。
嚴于律己 為官清廉
42歲時,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guī)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 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guī)則,下令只能按規(guī)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并且表態(tài),自己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
包拯也因“端硯事件”被皇帝賞識,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
令人欽佩的是,從政25年間,包拯彈劾過不少官員,記恨者比比皆是。但他依然能在官場上破浪行舟,我行我素,原因就在于包拯本人廉潔如水,清若明鏡。歐陽修在《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中這樣贊美他:拯性好剛,天姿峭直,晚有直節(jié),著在朝廷。
他執(zhí)法如山,鐵面無私!端问·包拯傳》中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據司馬光《涑水紀聞》所載,他知廬州后,“親舊多乘勢擾官府,有從舅犯法,希仁戮之,自是親舊皆屏息”。橫行霸道的官員為之收斂,堂舅犯法一視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發(fā)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訓,叮嚀子孫務必將清正廉潔的家風一代代傳下去: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包孝肅公家訓》)
包拯曾執(zhí)政開封府,其間,他執(zhí)法嚴明,清正廉潔,不畏權貴,治京有方,堪為中國官僚的模范。如今,在開封,我們會發(fā)現包公給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如開封府、包公祠、包公湖、包公豆等。
嘉公式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在樞密院處理政務時突然發(fā)病,自此臥床不起,一代名臣,與世長辭。他病逝時,“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
千百年來,為官清廉、秉公執(zhí)法、剛正不阿的包公精神,跨越時空,備受人們推崇。如今,包拯及其所代表的精神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也為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設提供了借鑒。
(作者:付艷波 責任編輯:劉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