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畫家張擇端:一畫成名 千古流芳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25 9:26:4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傳世名畫 獨具匠心
《清明上河圖》以全景式構圖和嚴謹精細的筆法,展現(xiàn)出北宋都城汴河西岸及市區(qū)清明時節(jié)的風貌。
畫面從京城東郊開始,首先映入觀者眼簾的是郊外田野,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老樹、小橋、流水、扁舟。遠處一隊馱著貨物的驢子沿著寧靜的小溪向汴河走來。不遠處,村落出現(xiàn)了,道路也逐漸寬廣。遠處有一隊郊游者歸來,男主人騎馬、女主人乘轎,轎頂上還插著新折的柳枝,足見其游興之濃。轎后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為全畫展開了序幕。接著,畫面沿汴河向西漸次展寬,由村落而至城關,臨河的街道兩旁布滿了餐館、飲食小店;河里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再向西去,接近虹橋,河邊停靠著許多大型貨船。貨船周圍有的人在緊張地裝卸貨物,有一組纖夫正在用力地拉著一條大船緩慢地行進。一條大船已經(jīng)行進到橋下。桅桿放倒,不好過橋,水手們正緊張地與急流搏斗。另一條大船已從橋西露出半個船身,船頭上的人表現(xiàn)出安然自得的神色,看來已經(jīng)安全通過。虹橋上則擠滿了人,他們伏在欄桿上,正在圍觀這緊張的過橋場面。畫面生動逼真,仿佛有喧嘩之聲從畫面上傳出。這是畫卷中最為精彩的部分,也是全畫的高潮。再往西去,汴河便轉(zhuǎn)彎出了畫面。經(jīng)過兩個十字路口,便出現(xiàn)了一段城墻和一座城門,這在一般繪畫的構圖上是很難處理的場面。但是張擇端不愧是位丹青高手,他大膽設計、巧妙處理,他在畫面上畫了一支駱駝隊。畫面上隊首的第一頭駱駝已經(jīng)在城門外門洞口露出了半個身子。這支小小的駱駝隊一下子就把被城墻阻隔的空間貫穿起來。畫家的構思匠心獨運,實在妙不可言。
根據(jù)我市著名學者、《清明上河圖》研究專家韓順發(fā)的研究成果,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絹本設色,共繪了68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96頭(匹),樹木174株,大小船只25艘,車15輛,房屋122座,轎8頂。這么多的內(nèi)容,在古畫中是少有的。但是,由于作者布局合理,安排巧妙,筆法細膩,既注意了畫卷的整體性,又突出了中心主題,避免了平鋪直敘,使人觀后并無雜亂繁瑣之感,達到了“咫尺之內(nèi),體百里之回”的藝術效果。這充分反映了張擇端對當時社會生活深刻的觀察、體會和高度的藝術修養(yǎng)。
《清明上河圖》的精妙之處在于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把一幅特大畫卷分成了郊外、河上、城內(nèi)三大部分,每部分突出一個中心,每個中心由幾小組景物組成,各組各部分前后連貫,一氣呵成,毫無割裂、游離之感。這幅構思巧妙、獨具匠心、技法高超、筆墨傳神的驚世畫作堪稱不朽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代表了宋代風俗畫發(fā)展的高度水平。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杰作,在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一直是后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經(jīng)5次進入宮廷、4次被盜出宮,也曾輾轉(zhuǎn)飄零,幾經(jīng)戰(zhàn)火,歷盡劫難,被無數(shù)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時至今日,張擇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圖》依舊令世人念茲在茲。今年 9月8日故宮“石渠寶笈特展”開展后,《清明上河圖》一時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引起轟動,不少觀眾為了一睹《清明上河圖》的“真容”不惜在故宮排起長隊等上至少6個小時。可以這么說,作為當之無愧的國寶級文物,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已經(jīng)成為中國畫乃至中國文化的一種符號。
[1][2]
(作者:李晨翀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