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妻鶴子”話林逋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9/28 8:51:4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古代寫梅花的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影響較大的當(dāng)屬北宋杭州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詩中寫道:“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首詩,不僅是寫梅,更是寫林逋自己;不僅是寫花,更是寫精神、寫追求、寫靈魂。梅花不畏嚴寒、傲霜凌雪的高貴品質(zhì),與隱士林逋的精神追求高度吻合。因此,林逋的《山園小梅》成為千古絕唱。
林逋的《山園小梅》影響極大。宋代詩人王淇曾嘆息梅花的不再清凈:“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孤山和梅花因林逋而被詩人們題詠不斷,孤山也不再是“孤山”。
隱居孤山 “梅妻鶴子”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復(fù),又稱和靖先生,杭州錢塘人。《宋史·林逋傳》說他:“少孤,力學(xué),不為章句。”林逋幼失雙親,自學(xué)成才。青年時期,浪跡天涯,放游江湖,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景德年間,他厭倦漂泊,重返故鄉(xiāng),結(jié)廬孤山,20年間足跡不曾踏及城市,終生未仕,一生不娶,過著極其清苦的隱居生活。
林逋在隱居之地——孤山種植了數(shù)百株梅花,賞玩之余也采摘一些梅花到集市上去賣,獲取微薄收入,支撐日常開銷。他無妻無子,養(yǎng)了兩只白鶴做伴。天長日久,鶴通人性。每天放飛之后,白鶴會主動飛回到籠內(nèi)。有客人到訪,假如林逋不在家,守門的童子也不著急,而是一邊泡茶待客,一邊放出白鶴。鶴鳴長天之際,便是林逋動身歸家之時,次次靈驗。林逋鐘情于梅、親昵于鶴,人稱“梅妻鶴子”。
林逋蟄居孤山20載,“采于山,美可菇;釣于水,鮮可食”,生活怡然自得。
仕途絕望 向往自由
林逋為什么偏偏不走宋代讀書人考取功名的常規(guī)道路,而選擇隱居呢?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沒有翔實的歷史資料可以提供正確的答案。研究者大多是根據(jù)林逋生活的歷史背景和他留下的一些詩句推測其隱居的原因:一是感情受挫,二是仕途絕望。
林逋的一闋《相思令》給了我們一點線索:他也曾沉浸于愛的癡醉之中。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邊潮已平。
林逋期望和心上人綰上一對永不分離的同心結(jié),誰知竟逃不過聚散的無常。離別之時,一江“恨”水向東流,她一轉(zhuǎn)身,就再也沒有音訊了。一段姻緣雖然擦肩而過,但他對她的深情依舊不改,以致誤了終身。
這段記錄在詞中的情事不僅不會貶損隱士林逋的形象,相反還能拉近他與人們的距離。畢竟詩人不是活在書冊中臉譜化的圣賢,而是真實地過了一生的凡人,敢愛也敢恨。
隱士是中國文化中的獨特群體,向往自由、保持獨立人格是其共同特征。
當(dāng)年滿懷激情的林逋,飽嘗了人世的艱辛,閱遍了人性的丑惡,志存高遠的追求在流浪生活中磨礪殆盡。他最年富力強的20年,又碰巧遇上了朝綱紊亂的真宗末年,良知決定他不愿與奸臣丁謂之流狼狽為奸。
林逋因?qū)κ送窘^望而隱逸林山,盡賞佳景,朝霽看云,風(fēng)清獨坐,長吟短詠,無絲竹之亂耳,亦無案牘之勞形,逍遙自在。他不趨榮華,安貧樂道,贏得了士林和百姓的嘉賞。
性格孤高 傲骨獨立
宋代隱居者不乏其人,有真隱士,也有假隱士。在數(shù)不清的隱士中,既有耿介拔俗、瀟灑出塵之士,也有走“終南捷徑”以獲取高官厚祿的投機取巧之徒,像比林逋大12歲的種放,就通過“假容于江皋”的經(jīng)歷,明為隱士,暗地里卻跑官要官,最終得到了宋太宗、宋真宗的關(guān)注,當(dāng)上了朝廷的諫議大夫。而林逋卻從來沒有想過要走“終南捷徑”,他隱得率真,隱得徹底。
林逋非但不愿做官,連詩名也不想要。他擅長草書,詩風(fēng)小巧清潤,多有佳句,他常常隨手丟棄已經(jīng)成稿的作品。有人對他說:“何不保存下來以示后人?”林逋說:“我隱居山林,不欲以詩名著一時,況乎留名于后世?”所幸林逋的詩友往往私記其詩,使得我們?nèi)缃襁能讀到林逋的數(shù)百篇詩文。
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聽說了林逋的事跡后,特意安排杭州知州王濟去孤山,專程探望林逋,有意征他出山。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又派人送來糧食和布帛,要求地方政府定期給予接濟,責(zé)令地方官員逢節(jié)假日都要去慰問林逋先生。天圣三年(1025年),宋仁宗也安排人送錢送物,表達慰問之情。
[1][2]
(作者:李樹友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