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在嵩縣的歷史上,曾有過一位非常有名的七品縣令。不但正史為他作傳,而且百姓們筑臺建廟紀(jì)念他,享受香火一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他的故事還形成了兩個成語——紫芝眉宇和琴臺善政。他,就是元德秀。
在嵩縣陸渾水庫旁的老樊店村,有一座簡陋的廟宇,里面供奉的非神非仙,而是一位古代官員,當(dāng)?shù)厝朔Q他為——魯公。這座廟的名字叫做魯公廟。
塑像前的牌位上,寫著“唐元魯公之尊神位”,旁注:字紫芝,名德秀。
在過去,老樊店村群眾家家供奉元魯公牌位,至今在一些群眾家仍可見到供奉的魯公牌位。
唐代的元魯公是什么人,為何受到老樊店村群眾的如此尊崇呢?
(同期聲:采訪老樊店群眾
群眾甲:魯公爺叫元德秀,是一個大清官,從魯山那邊來過來住到咱村這里了,后來死到咱這,墳都有埋到咱這。
群眾乙:魯公爺生前為老百姓辦了很多好事,死后又保佑俺這里風(fēng)調(diào)雨順。60年前那回鬧蝗災(zāi),別處莊稼都啃完了,就俺村莊稼好好的,多虧魯公爺保佑。)
翻開《新唐史》、《舊唐史》和《資治通鑒》,我們均能見到關(guān)于元德秀的記載。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陸渾人,開元二十一年進(jìn)士,擔(dān)任過邢州南和尉、河南魯山令等小官。生于唐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卒于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其先祖為北魏皇族。
元德秀優(yōu)于道德,能于教化,精于音律,善于治縣,游于詩書,樂于林泉,是盛唐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音樂家和教育家,是顏回之后,最富儒家氣質(zhì)的孔門后學(xué),中華民族的道德典范。
元德秀為子至孝。他自幼喪父,赴京趕考時不忍離親,就一路背著老母親西行長安?贾羞M(jìn)士后,母親去世,元德秀結(jié)“廬于墓所,食無鹽酪,藉無茵席,刺血畫像寫佛經(jīng)”,為之守孝。因為母親生前未給自己訂婚約,他竟因此終生不娶。
元德秀為長至親。母親去世后,元德秀的兄長也相繼離世。為了撫育兄長家的兒子,原本無意仕途的元德秀這才開始出來做官。“以孤幼牽于祿仕,調(diào)授邢州南和尉”,后又被“召補(bǔ)龍武錄事參軍”。等兄長家孩子長大,元德秀辭官歸田。后來又因“兄子婚娶,家貧無以為禮”,元德秀只好再次求官,這次,朝庭委派他到河南魯山縣當(dāng)縣令。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dú)家負(fù)責(zé)媒體運(yùn)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