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遠,其行留芳。元德秀不僅以其卓越的政績成為一代名宦,更以其近乎完美的人品為人們敬仰、欽佩。同時代的玄宗、肅宗兩朝宰相房琯,每見元德秀,都會嘆息道:“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成語“紫芝眉宇”即來源于此,形容人德行高潔。秘書少監(jiān)蘇源明常對人說:“吾不幸生衰俗,所不恥者,識元紫芝也。”詩人元結(jié)在《元德秀贊》詩中寫道:“英英先生,志行卓異?谕僦榄^,襟懷奎壁。家而孝弟,國而忠赤。至今魯山,琴臺百尺。”皮日休在《七愛》詩中寫道:吾愛元紫芝,清潔如伯夷。詩人孟郊寫了《吊元魯山》十章,長達110句。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稱贊元德秀“其志凜凜與秋霜爭嚴,真丈夫哉!”大文豪蘇軾在《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一文中,也發(fā)出“恨我不識元魯山”的感慨。在江蘇南京的隨園內(nèi)有副稱贊元德秀的知名對聯(lián):“廉吏可為,魯山四面墻垣少;達人知足,陶令歸來歲月多。”
元德秀去世后,被他的學(xué)生埋葬在今天的嵩縣庫區(qū)鄉(xiāng)老樊店村境內(nèi)。文學(xué)家李華寫《元魯山墓碣銘(并序)》,書法家顏真卿親書,篆刻家李陽冰篆額,共成《魯山令元德秀墓碑》。因當(dāng)時李華文章第一,顏真卿書法第一,李陽冰篆書第一,元德秀道德第一。此碑又稱“四絕碑”。元德秀德行播于所居的陸渾鄉(xiāng)里,人們建起了魯公廟來懷念他,代代香火相傳。
1959年在陸渾水庫蓄水后,元德秀墓和魯公廟被陸渾水庫淹沒,四絕碑不知所蹤,F(xiàn)在我們看到的魯公廟是當(dāng)?shù)厝罕娫谠犯浇鼡竦刂匦滦藿ǖ摹?/p>
(同期聲:支書指認元德秀墓)
琴臺久廢,琴韻仍在;斯人已逝,光輝永存。元德秀的事跡千百年來廣為傳頌,影響深遠。其人、其節(jié)、其行深深教育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筆寶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