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弓與鼓子曲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6/14 9:19:5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三
以上看似簡單的分類,卻花費了張長弓數(shù)年的功夫。僅舉一個例子?谷諔(zhàn)爭初期,張長弓在南陽瓦店遇到舊友田潔艇,得知東許莊的蕭清璉集曲甚豐,卻概不外借。經(jīng)田潔艇從中周旋,張長弓才有幸借出一本。蕭清璉先生怕書有去無回,很是擔心。但是一周后,張長弓將書如期奉還。就這樣,張長弓一本本借閱、抄錄,終于將這些珍貴的資料收入囊中。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民間藝人還原了許多貼近現(xiàn)實的抗日救國曲目,像《抗敵救國》《抗戰(zhàn)無名英雄》《送夫從軍》等。這些曲目的敘事性和時代性構(gòu)成了小曲藝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大格局。在救亡圖存之際,這些隨處可演的鼓子曲成為廣大觀眾喜愛的曲藝形式。只不過在那動蕩的年代里,這些曲本歷經(jīng)劫難,如今已不知蹤影。
同時,張長弓將這一時期收集到的零碎資料加以整理,歸納出鼓子曲的四大特征:民間的形式,大眾的語言,采用民間文學的方言俚語和習慣語,使用便于聽覺的文辭,保持草根的原汁原味,這正是其可貴之處。大眾的語言是鮮活的語言,因為俗文學產(chǎn)生于民間,反映的是人民群眾的生活,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自然要采用群眾的語言。如媽媽罵女兒叫“科子”,插在腰中叫“別”在腰中。還有明顯套用戲曲中的常用語,如“這邊”“那邊”稱“這壁廂”“那壁廂”、口渴叫“害渴”等。由此可見,鼓子曲與戲曲有密切關(guān)系。就其曲調(diào)而言,“河南鼓子曲之所以可貴,不僅是它保存有明清以來的名貴曲牌,而且還吸引四方雜調(diào)。不論是秦隴樵夫牧兒的西調(diào),還是江南歌女的小曲——唱奏在鼓子曲中”。由此可見,鼓子曲在中原一帶長期流傳,得益于它不拘一格、兼容并蓄,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
為了說明鼓子曲的優(yōu)良,張長弓拿鼓子曲的一個分支進行比較。他說:“高臺曲是新興的曲種,風行一時,但本身還存在不少缺點。一是舞臺布置簡單、表演單調(diào);二是曲調(diào)有限、變化較少;三是風情曲較多、題材偏狹窄。如果能努力加以改進,逐漸削去曲調(diào)的浮靡之音,吸收鼓子曲中的四方雜調(diào),也可吸收新興的現(xiàn)代歌曲,題材盡量擴大,編制適應(yīng)新社會需要的曲子。”在當時看來,張長弓的這些意見與“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主張是不謀而合的。
在當時,這種文學著作想要出版是很困難的。張長弓說:“我有《鼓子曲言》一書,是由戲曲史的觀點寫成。與《鼓子曲言》相輔相成的,另有《鼓子曲詞》《鼓子曲譜》。”只不過這后兩本書皆為他1947年在開封自費刊印,為分贈同好,征求意見,未公開發(fā)行。
至于對鼓子曲說唱的改進,張長弓也提出三條意見:“一是七言體用韻。唱詞以七言為主,并且必然要兩句一韻。在唱出的時候,在七言句中,藝人可以任意夾雜為八言、九言或者十言。二是句調(diào)重復。有了重復可以增加聽覺的美感。三是穿插故事。唱詞中的故事,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往往要‘節(jié)外生枝’,穿插些小故事,以引起聽眾的興趣。”
鼓子曲的藝術(shù)價值,就在于它的重本色、重自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張長弓《鼓子曲言》的貢獻在于它完好地保留了民間文學的歷史記憶,其中有原汁原味的民俗歷史、人文歷史、文化歷史。從中,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世俗生活,看到了人們生活的艱辛、痛苦和他們的歡樂幸福。
(作者:劉泉生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