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很多為民請命的人。他們?yōu)榱吮Pl(wèi)國家、安定百姓,竭忠盡智,鞠躬盡瘁。在這些人中,既有武將,也有文臣,而在后世敬仰的眾多文臣當中,包拯可謂是一顆耀眼的明星。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他的高風(fēng)亮節(jié)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2014年3月17日,習(xí)近平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會見5名焦裕祿式的好干部時說:“要當現(xiàn)代的‘鐵包公’,要對腐敗現(xiàn)象‘零容忍’啊。”
2015年1月13日,習(xí)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包公把“龍虎狗”三具鍘刀擺在開封府大堂之上,無論皇親國戚還是高官小吏,誰敢以身試法,都毫不留情。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世稱包公,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包公名包拯,寓意就是拯救國家和黎民;字希仁,就是希望以“仁政”治國,以民為本。從名字來看,包公立志要報國安民。
包拯出生于合肥,成名于八朝古都開封,一生從政做官26年,其中15年是在開封官場度過的,最后逝世于開封。古人云:“人以地名,地以人名。”他在開封這個政治舞臺上演出了許多威武雄壯的話劇,成為傳頌千古的包青天,而開封因出了個包青天而名揚天下。
如今,在古城開封包公湖岸邊,有包公祠和開封府,開封府內(nèi)還建有全國第一座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館,形成了國內(nèi)獨一無二的一府一祠一館“三位一體”的建筑格局,在空間上擴大了包公在開封的影響。開封成立了包公研究會,除了堅持日常的包公文化研究活動外,1992年還組織召開了中國首次包拯學(xué)術(shù)研討會。
包公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忠孝、公正、清廉、愛民等方面。本文圍繞“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立足于包公的忠孝,論述包拯是北宋時期忠孝雙全的典范。
一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歷來講究孝道!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指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代的孝道是有要求和標準的,主要內(nèi)容是“孝親”,即孝敬父母雙親。孝親又要求做到三個字:養(yǎng)、喪、祭。這恰如古代經(jīng)典《禮記》一書所講:“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
包拯盡孝首先抓住“侍養(yǎng)”這個關(guān)鍵不放,真正做到了“棄官侍養(yǎng)雙親”。他不僅自己恪守“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xùn),按照大宋禮律,先盡孝,后盡忠,而且要求其他官員也要是孝子。所以,他成為孝子的典范,天下共仰,千載傳頌。
包拯盡孝的故事很多,這里主要講包拯初得功名十年不仕的故事。
宋仁宗天圣四年,包拯進京趕考,一舉中甲科進士,朝廷授其官建昌知縣。雖然他一心想要入仕并且做出一番成就來,但在他的眼中,忠孝比功名更重要。包拯取得功名的時候已經(jīng)29歲。這個時期原本是他施展才能、實現(xiàn)抱負的時候,但是,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他改變了主意,放棄了這次去任職的機會。隨后,他請求朝廷給他分配一個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哪怕是職務(wù)低一點的差遣。朝廷根據(jù)實情,改派包拯為和州(今安徽省和縣)稅監(jiān),管理稅收。和州距離合肥只有100多公里,如果把父母接過去也是可以的。但是,包拯的父母仍然不愿意跟隨他赴任。面對這樣的情況,包拯認為,身為兒子,應(yīng)該以忠孝為重,況且父母年事已高,更需要有人照料。同時,他認為,一個人為父母盡孝之日短,而為國盡忠之日方長。這就是包拯的至孝至忠,他的行事即本于此。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