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忠孝兩全的千古楷模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7/19 10:09:1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包拯在任內對財稅之不便于民、不利于民的均悉心加以改進。他奏罷秦隴斜谷一帶人民負擔入山伐取材木、竹索等的費用。他奏請指定的牧馬區(qū),準許人民開墾種糧食。他蠲除解州(山西解縣)鹽法之病民者,悉以便商賈流通。其間,他出出進進,時而在朝,時而又在陜西、河北巡察。又分別擔任瀛洲、揚州、池州、江寧等地方長官,他的斷獄公正、便民、養(yǎng)民等德政四處傳布。后來,開封府尹出缺,人人裹足,朝廷自江寧把他召回充任。
包拯回朝被任命為開封府尹。這京畿所在地,又下轄好多州縣,日常維持地方治安等政事已夠長官繁忙。還加那朝廷貴戚權要,冠蓋如云,都要一一應付他們的請托或交辦事項。再加那些吃終身糧的禁軍、各衙門的皂隸、各豪門的食客家丁,各個頭頂半邊天。他們滿街行走,要這要那,誰也得罪不得。一般做府尹的多數(shù)四面作揖,或廣結權貴,甚至乘此長袖善舞,圖一個更美的前程。當年,開封府的政治局面,怎一個“亂”字了得?
包拯從嘉祐二年三月上任到嘉祐三年六月離任,在開封府共一年零三個月。當時京城流傳一首民謠說:“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把他比作鐵面無私的閻羅王。
包拯只任了一年半的“權知開封府”,卻執(zhí)法如山、抑強扶弱,為百姓伸張正義,為開封府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開封府舊制,百姓若要訴訟,不得直接進府衙大門,而得先將訴狀交給衙吏,讓他們代為轉呈官員。此制的弊端是,衙吏或會伺機做手腳,影響官員的斷案。包拯一上任,即“開正門,徑使至前,自言曲直,吏民不敢欺”。“擊鼓鳴冤”雖是民間傳說,但亦是有淵源的。
包拯依舊保持在外州時的作風,每天定時打開開封府大門。他升坐公堂,不經(jīng)下吏傳達,任令百姓上堂向府尹親口訴冤,從而杜絕了奸吏作梗。包拯不論是民間糾葛或案情牽及權貴顯宦本人的,或那些官兒的“衙內”(子侄)的,一概搜集人證物證,有時私行察訪,終使案情落實,依法嚴處,毫不容情。傳說中他設的“龍虎狗”三口鍘刀,是人人見了戰(zhàn)栗的。有人以“走后門”“送紅包”想通關節(jié)的,一概被拒,甚至吃上官司。
包拯辦理案件英名公正,深得民心,人們交口稱贊,在民間演繹出一段“包公倒坐南衙”的佳話,傳頌至今。
包拯雖為一府之長,性格峭直,卻能做到剛而不愎。包拯的幕僚若有事稟告:“其所言若中于理,亦幡然從之。”唯其能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才成就了心澄如秋水的清官。
包拯入主開封府,“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有高官欠債不還,債主是一市民。這位市民請包拯為自己主持公道。包拯讓那位高官到府里和市民對質。欠債者羞窘難堪,不差分毫地把債還了。
司馬光在其《涑水記聞》中也說,包拯“為人剛嚴,不可干以私”。一次京師鬧大水,經(jīng)查明惠民河上游,太監(jiān)戚屬占河地廣筑園榭阻了河水,乃造成此災。包拯怒而強令一日內毀去。其有假造地券以圖免的,亦一律勘驗其偽,向皇帝奏劾,予以處分。包拯成為受欺壓、蒙冤枉的百姓的“保護神”,百姓呼他“包青天”。其同時代的大臣吳奎對他曾有“峻節(jié)高志,凌乎青云”之贊。
三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包公為何能夠做到忠孝兩全呢?包公盡孝,矢志不渝,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人敬仰;包公盡忠,無私無畏,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標準,成為千古楷模。這里,盡孝是前提,盡忠是目的。互為表里,相得益彰。而且自古忠孝一家,孝中有忠,忠中有孝,往往相提并論。
宋人對包公的孝行評價非常高,不亞于贊揚他是“包青天”。如宋人吳奎論包公:“竭力于親,盡瘁于君。”意思說,包公竭盡全力侍養(yǎng)雙親,鞠躬盡瘁忠誠于君,真正做到了忠孝兩全。
(作者:李樹友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