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介入旅游差距在哪里?
http://www.b6man.com 2014/4/4 16:06:12 來源:中國旅游報 點擊:次
編者的話:2013年初的一場世界地質公園“摘牌危機”讓中國三大著名景區(qū)湖南張家界、江西廬山和黑龍江五大連池成為新聞追逐的焦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亮出黃牌”,督促三家景區(qū)在“向公眾科普地球科學知識”等方面進行整改,并表示,由世界地質公園網(wǎng)絡評估局再次對這三家世界地質公園的狀況進行正式而全面的檢查評估,若不能通過,它們將會從世界地質公園網(wǎng)中被除名。
為了解個中情況,記者采訪了事件主角之一的張家界市世界地質公園,危機過去一年,他們是否已經完成整改?這場危機產生的根源恰恰是旅游地學知識的欠缺,到底該如何彌補?景區(qū)守住了這塊“金字招牌”,還將面臨怎樣的、更加嚴峻的考驗?科學真正介入旅游到底還有怎樣的差距?
一張“黃牌”催生全面整改
一年前,一張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出的“黃牌”警告,讓張家界成為業(yè)內外矚目的“焦點”。這張黃牌指出張家界在宣傳科普知識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亟待進一步完善。
隨后,張家界客觀對待檢查中的問題,積極投入整改,從世界地質公園的Logo更新、科普教材的通俗化編印、環(huán)境教育項目開展、溶洞環(huán)境保護、加大導游培訓等十個方面著手提出整改規(guī)劃,并擬定《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兩年改進實施工作方案》,意在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2014年4月底之前,我們整個公園398平方公里內開展的各項整改項目將全部完成,屆時以飽滿的熱情來迎接世界地質公園網(wǎng)絡評估局的全面檢查。”張家界市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向良群如是說。
談及全面整改的開展情況時,向良群向記者著重介紹了幾方面的具體實施步驟。在標示系統(tǒng)方面,張家界請專業(yè)公司重新做了設計,“新出爐的Logo已經做了推介,并且在網(wǎng)站等媒介全面上線了;景區(qū)內的標示標牌也被重新設計后在園區(qū)內重新定點安放,這些都將給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覺。”
張家界景區(qū)的突出特色就是喀斯特地貌,在學術上被稱為巖溶地貌,而對于景區(qū)的核心景點——溶洞環(huán)境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向良群介紹,張家界采取了八項措施來應對,其中包括洞中全部使用冷光源,減少光照損害;嚴格控制導游破壞洞內景觀;維修工作盡量安排在洞外等等。
除此之外,在科普宣傳方面,張家界也下了大力氣,邀請到中國地質大學編印一套中英文科普讀物,以及用于免費發(fā)放的科普知識學習手冊。據(jù)了解,2013年9月,張家界還發(fā)布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保護公約》。目前,剛剛編譯完成,在走審查程序的“張家界地貌宣傳冊”和準備予以校對的12分鐘宣傳片也將很快與游客見面,而在某種程度上為了驗收宣教成果,張家界還在中小學生中組織了科普知識電視大賽。
如果說前面的整改內容還處于基礎層面建設上的話,那么導游的培訓無疑使張家界景區(qū)的整改有了一個更貼近游客的出口,“我們給幾千名導游發(fā)資料,一起學習地質、地貌知識,”向良群說,“這培訓前后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如今,導游不僅能夠為游客進行地學知識方面的講解,面對游客感興趣的地質結構問題,他們也表現(xiàn)得比以前更自信了。”
而為了能讓這些枯燥的知識迅速被吸收,張家界想到了一個好方法,他們請編輯把深奧的書本知識用卡通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講這個地質經年累月的演變,就可以把它擬人化成一位年邁的“老爺爺”,講他經歷了怎樣的成長歷程,他的“兒子”、“孫子”又是什么樣的情況。
在全面整改工作接近尾聲之時,回首張家界從風口浪尖上走來的這一路,向良群坦言,困難還是不小的,“我們地質公園的面積大,資金也比較緊張,但是再大的困難,只要人肯干,就沒有什么困難了。”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的一年,張家界專注整改,也沒有忽視了旅游的發(fā)展,張家界鄉(xiāng)村音樂節(jié)、張家界天門山世界翼裝飛行世錦賽等活動讓這里賺足了眼球,“我們希望更多的游客可以來到張家界,欣賞這里的美景,并慢慢體會到世界地質公園中的變化。”
接下來,張家界計劃要投入更多精力開展研究工作,“張家界與中科院成立了張家界地貌聯(lián)合研究中心,專門對張家界地貌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另外,還將專注于地質公園的生物多樣性等問題。”
也許,有的游客在看到一個壯麗如張家界的景區(qū)會忽視掉這里的地質地貌,只剩下內心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了,但是“加強對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卻是我們景區(qū)的責任和義務,”向良群說,“無論是否再次評估,何時再次評估都不重要,無論如何,整改必須要做,因為這最終受益的將是廣大的游客。”
一門科學服務旅游行業(yè)
“如今,科學介入旅游還不夠,特別是在觀光旅游這一塊,景區(qū)推的、導游介紹的,不是傳說就是神話,旅游要趕快走向科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陳安澤教授在談到當今旅游景區(qū)的現(xiàn)狀時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地球科學是研究地球物質組成和形成演化的一門基礎性科學,它主要包括了地質學、地理學、海洋學、大氣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測繪學等學科。
“旅游地學”是地球科學為適應旅游業(yè),特別是專業(yè)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需要而派生出來的一門新興學科。而率先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正是陳安澤。
1985年,陳安澤牽頭成立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將“旅游地學”的定義列入會章,即“旅游地學是運用地學的理論與方法,為旅游資源調查、研究、規(guī)劃、開發(fā)與保護工作服務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
在他看來,旅游與地學的結合除了學理上的價值外,更重要的是,旅游者們可以在享受大自然的絕美風光之時,還可以獲得自然科學知識,“旅游應該是一個大課堂,導游應該成為‘靈魂的工程師’,景區(qū)有使命去完成傳播知識的義務。”
事實上,“地質公園”這個概念,也是旅游地學家在為旅游服務的過程中產生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地質公園的提出更領先于世界地質公園。
據(jù)了解,上世紀80年代,中國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帶動了各種旅游場所的大量建立,如風景名勝區(qū)、森林公園、各種主題公園、各種旅游區(qū)點等。旅游地學工作者開始思考建立有地學特色的旅游公園,1985年4月,在陳安澤主持下成立的“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籌)”上,提出應創(chuàng)設“地學公園”。
同年10月,旅游地學工作者在“全國地質自然遺產保護區(qū)會議”上,向地礦部門提出建立“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議,至此,“國家地質公園”一詞浮出水面。
隨后,有著特殊地貌的景區(qū)陸續(xù)申報“中國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截至目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世界地質公園網(wǎng)絡共有100個成員,分布在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國擁有29個席位,具有絕對優(yōu)勢。
陳安澤介紹,地學主要包括地理學和地質學兩個概念,它們與旅游結合,會形成兩條不同的路子,分別為旅游規(guī)劃和旅游地質學知識,“前者是有經濟上的回報,后者則需要用心去普及。”
早期,陳安澤也有過旅游地學知識普及的實踐,效果還出乎意料地好。上世紀80年代,北京少年宮有個“地質愛好小組”,陳安澤作為專業(yè)老師利用周末就帶著學生們去京郊的景點,邊游玩邊講地學知識,孩子們很有興趣。
而讓陳安澤最為有成就感的還是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組織的全國性夏令營,他帶著學生到名山大川游覽,摸著石頭、指著巖洞做講解,“2005年左右,我們去到重慶的武隆景區(qū),在巖洞里討論祖母石形成的原因,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就一路跟著我們,越聽越入迷,都不肯去別的景點了。所以說,開展地學普及是有必要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旅游行業(yè),特別是地質公園等景區(qū)也有義務提供講解等服務,提升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但針對有人提出的游客不想聽一說,陳安澤不以為然,“這恰恰是考驗你怎么講,我們不是通篇枯燥地上課,那種方式激發(fā)不起旅行者的興趣,而是應該一點點慢慢引導。”
一種信心陪伴游客成長
事實上,不止于地學與旅游的結合,縱觀目前國內不少景區(qū),頭上都頂著地質公園、文化遺產等金字牌匾,而事實上,他們又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作為旅游行業(yè)佼佼者的義務?這是個值得引起注意的問題。
面對著業(yè)內出現(xiàn)的“重評選、創(chuàng)收,輕保護、科普”的現(xiàn)象,陳安澤接受采訪時表現(xiàn)出了一種焦慮,“如果景區(qū)僅僅不具備普及科學的能力,還可以通過加強培訓來彌補,但可怕的是,景區(qū)受利益驅動而瞎編濫造地打造產品,甚至宣揚封建迷信。”
針對時下博興的旅游規(guī)劃,陳安澤指出,有些項目中隱含著三個層面,“造勢”、“造錢”、“造假”,“他們通過無中生有去搶奪游客市場,長此以往會讓人們覺得中國的旅游景點就沒有真實的東西了,這將是信任的潰敗。”年過八旬的陳安澤為旅游地學貢獻了一輩子,他說,“現(xiàn)在,我就有兩個愿望,一是把地球科學知識注入到旅游中去;二是讓這些景區(qū)真正地按照地質公園的理念去操作。”最后,陳安澤補充道,“但是真正按照這個理念去做的是不多的。”
一直在湖南的“旅游第一線”從事導游工作的劉洋告訴記者,他在這行做了十幾年,眼看著游客的素質在提升,還是應該對我們的行業(yè)充滿希望的,“早年,我?guī)F的游客都關心一些傳說、神話,但是近年來,游客已經表現(xiàn)出了對旅游自然科學的興趣,他們更想知道張家界奇特的地貌、高山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對迷信景觀趨之若鶩了。”
為了能夠向游客展示專業(yè)的一面,為游客解惑,景區(qū)為導游們集中做了地學方面的培訓,他們自己也沒有放松學習,劉洋說,游客的興趣很短暫,所以,他不得不在導游詞上字斟句酌,“游客真正去聽科學知識的注意力就只有5-10分鐘,普及知識得抓住這黃金的時間段。”繼而,他信心滿滿地說,“但我相信,在未來,旅游與科學會結合得越來越好。”
有在旅游地學上不斷鉆研的團隊,有在改善自身服務的景區(qū),更有廣大一線導游的專業(yè)講解,再加上國人素質的提升,我們有理由,也該有信心,旅游回歸科學只是個時間問題,而我們一起更努力一些,那么就會到達得更快一些。
為了解個中情況,記者采訪了事件主角之一的張家界市世界地質公園,危機過去一年,他們是否已經完成整改?這場危機產生的根源恰恰是旅游地學知識的欠缺,到底該如何彌補?景區(qū)守住了這塊“金字招牌”,還將面臨怎樣的、更加嚴峻的考驗?科學真正介入旅游到底還有怎樣的差距?
一張“黃牌”催生全面整改
一年前,一張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出的“黃牌”警告,讓張家界成為業(yè)內外矚目的“焦點”。這張黃牌指出張家界在宣傳科普知識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亟待進一步完善。
隨后,張家界客觀對待檢查中的問題,積極投入整改,從世界地質公園的Logo更新、科普教材的通俗化編印、環(huán)境教育項目開展、溶洞環(huán)境保護、加大導游培訓等十個方面著手提出整改規(guī)劃,并擬定《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兩年改進實施工作方案》,意在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2014年4月底之前,我們整個公園398平方公里內開展的各項整改項目將全部完成,屆時以飽滿的熱情來迎接世界地質公園網(wǎng)絡評估局的全面檢查。”張家界市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向良群如是說。
談及全面整改的開展情況時,向良群向記者著重介紹了幾方面的具體實施步驟。在標示系統(tǒng)方面,張家界請專業(yè)公司重新做了設計,“新出爐的Logo已經做了推介,并且在網(wǎng)站等媒介全面上線了;景區(qū)內的標示標牌也被重新設計后在園區(qū)內重新定點安放,這些都將給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覺。”
張家界景區(qū)的突出特色就是喀斯特地貌,在學術上被稱為巖溶地貌,而對于景區(qū)的核心景點——溶洞環(huán)境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向良群介紹,張家界采取了八項措施來應對,其中包括洞中全部使用冷光源,減少光照損害;嚴格控制導游破壞洞內景觀;維修工作盡量安排在洞外等等。
除此之外,在科普宣傳方面,張家界也下了大力氣,邀請到中國地質大學編印一套中英文科普讀物,以及用于免費發(fā)放的科普知識學習手冊。據(jù)了解,2013年9月,張家界還發(fā)布了《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保護公約》。目前,剛剛編譯完成,在走審查程序的“張家界地貌宣傳冊”和準備予以校對的12分鐘宣傳片也將很快與游客見面,而在某種程度上為了驗收宣教成果,張家界還在中小學生中組織了科普知識電視大賽。
如果說前面的整改內容還處于基礎層面建設上的話,那么導游的培訓無疑使張家界景區(qū)的整改有了一個更貼近游客的出口,“我們給幾千名導游發(fā)資料,一起學習地質、地貌知識,”向良群說,“這培訓前后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如今,導游不僅能夠為游客進行地學知識方面的講解,面對游客感興趣的地質結構問題,他們也表現(xiàn)得比以前更自信了。”
而為了能讓這些枯燥的知識迅速被吸收,張家界想到了一個好方法,他們請編輯把深奧的書本知識用卡通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講這個地質經年累月的演變,就可以把它擬人化成一位年邁的“老爺爺”,講他經歷了怎樣的成長歷程,他的“兒子”、“孫子”又是什么樣的情況。
在全面整改工作接近尾聲之時,回首張家界從風口浪尖上走來的這一路,向良群坦言,困難還是不小的,“我們地質公園的面積大,資金也比較緊張,但是再大的困難,只要人肯干,就沒有什么困難了。”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的一年,張家界專注整改,也沒有忽視了旅游的發(fā)展,張家界鄉(xiāng)村音樂節(jié)、張家界天門山世界翼裝飛行世錦賽等活動讓這里賺足了眼球,“我們希望更多的游客可以來到張家界,欣賞這里的美景,并慢慢體會到世界地質公園中的變化。”
接下來,張家界計劃要投入更多精力開展研究工作,“張家界與中科院成立了張家界地貌聯(lián)合研究中心,專門對張家界地貌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另外,還將專注于地質公園的生物多樣性等問題。”
也許,有的游客在看到一個壯麗如張家界的景區(qū)會忽視掉這里的地質地貌,只剩下內心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了,但是“加強對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卻是我們景區(qū)的責任和義務,”向良群說,“無論是否再次評估,何時再次評估都不重要,無論如何,整改必須要做,因為這最終受益的將是廣大的游客。”
一門科學服務旅游行業(yè)
“如今,科學介入旅游還不夠,特別是在觀光旅游這一塊,景區(qū)推的、導游介紹的,不是傳說就是神話,旅游要趕快走向科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陳安澤教授在談到當今旅游景區(qū)的現(xiàn)狀時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地球科學是研究地球物質組成和形成演化的一門基礎性科學,它主要包括了地質學、地理學、海洋學、大氣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測繪學等學科。
“旅游地學”是地球科學為適應旅游業(yè),特別是專業(yè)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需要而派生出來的一門新興學科。而率先提出這個概念的人,正是陳安澤。
1985年,陳安澤牽頭成立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將“旅游地學”的定義列入會章,即“旅游地學是運用地學的理論與方法,為旅游資源調查、研究、規(guī)劃、開發(fā)與保護工作服務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
在他看來,旅游與地學的結合除了學理上的價值外,更重要的是,旅游者們可以在享受大自然的絕美風光之時,還可以獲得自然科學知識,“旅游應該是一個大課堂,導游應該成為‘靈魂的工程師’,景區(qū)有使命去完成傳播知識的義務。”
事實上,“地質公園”這個概念,也是旅游地學家在為旅游服務的過程中產生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地質公園的提出更領先于世界地質公園。
據(jù)了解,上世紀80年代,中國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帶動了各種旅游場所的大量建立,如風景名勝區(qū)、森林公園、各種主題公園、各種旅游區(qū)點等。旅游地學工作者開始思考建立有地學特色的旅游公園,1985年4月,在陳安澤主持下成立的“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籌)”上,提出應創(chuàng)設“地學公園”。
同年10月,旅游地學工作者在“全國地質自然遺產保護區(qū)會議”上,向地礦部門提出建立“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議,至此,“國家地質公園”一詞浮出水面。
隨后,有著特殊地貌的景區(qū)陸續(xù)申報“中國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截至目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世界地質公園網(wǎng)絡共有100個成員,分布在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國擁有29個席位,具有絕對優(yōu)勢。
陳安澤介紹,地學主要包括地理學和地質學兩個概念,它們與旅游結合,會形成兩條不同的路子,分別為旅游規(guī)劃和旅游地質學知識,“前者是有經濟上的回報,后者則需要用心去普及。”
早期,陳安澤也有過旅游地學知識普及的實踐,效果還出乎意料地好。上世紀80年代,北京少年宮有個“地質愛好小組”,陳安澤作為專業(yè)老師利用周末就帶著學生們去京郊的景點,邊游玩邊講地學知識,孩子們很有興趣。
而讓陳安澤最為有成就感的還是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組織的全國性夏令營,他帶著學生到名山大川游覽,摸著石頭、指著巖洞做講解,“2005年左右,我們去到重慶的武隆景區(qū),在巖洞里討論祖母石形成的原因,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就一路跟著我們,越聽越入迷,都不肯去別的景點了。所以說,開展地學普及是有必要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旅游行業(yè),特別是地質公園等景區(qū)也有義務提供講解等服務,提升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但針對有人提出的游客不想聽一說,陳安澤不以為然,“這恰恰是考驗你怎么講,我們不是通篇枯燥地上課,那種方式激發(fā)不起旅行者的興趣,而是應該一點點慢慢引導。”
一種信心陪伴游客成長
事實上,不止于地學與旅游的結合,縱觀目前國內不少景區(qū),頭上都頂著地質公園、文化遺產等金字牌匾,而事實上,他們又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作為旅游行業(yè)佼佼者的義務?這是個值得引起注意的問題。
面對著業(yè)內出現(xiàn)的“重評選、創(chuàng)收,輕保護、科普”的現(xiàn)象,陳安澤接受采訪時表現(xiàn)出了一種焦慮,“如果景區(qū)僅僅不具備普及科學的能力,還可以通過加強培訓來彌補,但可怕的是,景區(qū)受利益驅動而瞎編濫造地打造產品,甚至宣揚封建迷信。”
針對時下博興的旅游規(guī)劃,陳安澤指出,有些項目中隱含著三個層面,“造勢”、“造錢”、“造假”,“他們通過無中生有去搶奪游客市場,長此以往會讓人們覺得中國的旅游景點就沒有真實的東西了,這將是信任的潰敗。”年過八旬的陳安澤為旅游地學貢獻了一輩子,他說,“現(xiàn)在,我就有兩個愿望,一是把地球科學知識注入到旅游中去;二是讓這些景區(qū)真正地按照地質公園的理念去操作。”最后,陳安澤補充道,“但是真正按照這個理念去做的是不多的。”
一直在湖南的“旅游第一線”從事導游工作的劉洋告訴記者,他在這行做了十幾年,眼看著游客的素質在提升,還是應該對我們的行業(yè)充滿希望的,“早年,我?guī)F的游客都關心一些傳說、神話,但是近年來,游客已經表現(xiàn)出了對旅游自然科學的興趣,他們更想知道張家界奇特的地貌、高山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對迷信景觀趨之若鶩了。”
為了能夠向游客展示專業(yè)的一面,為游客解惑,景區(qū)為導游們集中做了地學方面的培訓,他們自己也沒有放松學習,劉洋說,游客的興趣很短暫,所以,他不得不在導游詞上字斟句酌,“游客真正去聽科學知識的注意力就只有5-10分鐘,普及知識得抓住這黃金的時間段。”繼而,他信心滿滿地說,“但我相信,在未來,旅游與科學會結合得越來越好。”
有在旅游地學上不斷鉆研的團隊,有在改善自身服務的景區(qū),更有廣大一線導游的專業(yè)講解,再加上國人素質的提升,我們有理由,也該有信心,旅游回歸科學只是個時間問題,而我們一起更努力一些,那么就會到達得更快一些。
作者: 通訊員:
(責任編輯:劉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社會導游該如何管理 2014/4/6 16:18:29
- 散客公共服務建設要找準切入點 2014/4/6 16:14:54
- 智慧化作科教旅游新支點和新路徑 2014/3/21 16:15:35
- 景區(qū)營銷少做表面文章才智慧 2014/3/20 9:29:12
- 江西旅游 如何經歷“智慧”考驗 2014/3/20 9:26:29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