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我省浚縣民間社火項目名列其中。這是?h繼“泥咕咕”項目后第二個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
浚縣民間社火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最初是人們用來祭祀神靈,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朝拜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戲劇中的人物、音樂、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漸成為當?shù)孛癖娮詩首詷返拿耖g文化活動。
浚縣社火的傳統(tǒng)形式主要有舞獅、高蹺、秧歌、旱船、竹馬、龍燈、臺閣和背閣、抬老四、頂燈、大頭舞、散河燈等。舞獅是傳統(tǒng)項目之一,主要形式有獅子滾繡球、滾翻、撲食、抖鬃、梳毛、竄火圈、追逐、爬行、雙獅爭球等??h舞獅同別的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時獅子在前,后跟武術隊。武術隊俗稱“刀槍把子”,真刀、真槍,真拼實打的童子功,顯示出瓦崗軍駐扎大伾山時在?h民間帶出的習武雄風。高蹺表演者(約20~30人)邊走邊舞,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間故事或戲劇。民國初年,?h高蹺隊把天津的高蹺表演技巧和湖南的小曲調揉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當?shù)孛癖娹r閑時排練,逢年過節(jié)或重大喜慶時演出。最熱鬧的是正月初九和十六的拜山,初九祭拜大伾山,十六祭拜浮丘山,祭拜那天,從早上四點開始,四鄰八鄉(xiāng)幾十支社火隊早早趕來,一一擺開了架勢,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你耍高蹺,我扭秧歌,他練背閣,嗩吶吹,鑼鼓響,空氣都是熱鬧的,一時間,鑼鼓喧天,人聲鼎沸,震耳欲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