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城(PETRA):構(gòu)筑于巖石之上的石雕建筑
佩特拉位于群山腹地的何珥山(Mount Hor,約旦)的斜坡上,這些群山形成了亞拉巴東部的山側(cè),從死海流向亞喀巴灣的巨大山谷。佩特拉因其巖石上的石雕建筑而著名。
此遺址隱匿多年,在1812年被瑞士探險家布爾克哈特發(fā)現(xiàn),并在西方世界公之于眾。紐迪吉特獎得主約翰威廉柏根曾在其獲獎的十四行詩中進行過這樣著名的描述:它是“玫瑰色的城市,年代有歷史的一半那么久遠”。
柏根實際上從沒到過佩特拉,只有一戰(zhàn)后由當?shù)貙в巫鱿驅(qū),武裝護衛(wèi)保護的歐洲人到過那里。這一遺址在1985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委世界遺產(chǎn),當時被描述為“人類文化遺產(chǎn)中最寶貴的文化財產(chǎn)之一”。
佩特拉由高聳的巖石和終年不息的溪流環(huán)繞,它不只具有要塞的優(yōu)勢,還控制著經(jīng)過佩特拉到西邊的加沙,北邊到達布斯拉和大馬士革,在紅海到達亞喀巴灣和Leuce Come,穿過沙漠到達波斯灣。佩特拉在羅馬統(tǒng)治下迅速衰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基于海上的貿(mào)易路線有所改變。
在363年,地震毀掉了建筑和人們賴以生存的水源管理系統(tǒng)。佩特拉遺址在中世紀引起人們的好奇,在臨近13世紀的時候,埃及蘇丹拜巴爾拜訪此地。布爾克哈特于1812年到達此地,是第一個描述該城的歐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