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陽縣古稱宛丘、陳、陳州,地處豫東平原周口市腹心,轄6鎮(zhèn)13鄉(xiāng),497個行政村,面積1406.6平方公里,總耕地154.8萬畝,總人口134萬,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120.3萬人;搓柨h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省級文明城、衛(wèi)生城,2008年又順利通過“中國旅游強縣”和省級園林城驗收,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8個“全省文化改革發(fā)展試驗區(qū)”之一。
淮陽地處北緯33.20'—34.00',東經(jīng)114.38'—115.04',南北長56.0公里,東西寬40.6公里,境域系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溫帶季風性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日照2354.6小時,年平均氣溫14.30C,年平均降水量714.2毫米,無霜期216天。 水陸交通便利;搓枛|臨京九運輸線,西靠京廣大動脈,南有漯(河)阜(陽)鐵路,北依隴海鐵路;南洛、大廣、周商三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國道106線和省道周商公路、省際公路南石線在縣城交匯,城鄉(xiāng)公路網(wǎng)絡四通八達;南部沙穎河航運上達周口,下至淮河,通航里程40公里,是全省為數(shù)不多的具有內(nèi)河航運縣之一。
約公元前40世紀,太昊伏陵氏建都于此,名宛丘;后炎帝神農(nóng)氏繼都于宛丘之舊墟,易名為陳。公元前209年,陳勝農(nóng)民起義據(jù)陳城,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nóng)民革命政權。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為淮陽,漢高祖封子友為淮陽王,建淮陽國。此后,分別為郡、州、府、縣所在地。在6000年歷史長河中,淮陽始終是豫東一帶的政治文化中心。
淮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杰地靈,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發(fā)祥地之一,根文化和伏羲文化資源厚重,名勝古跡眾多,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10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以上46處;縣城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全國尋根朝祖旅游線”、“孔子周游列國旅游線”必至景點之一,并且是省級文化歷史名城、周口市“后花園”。面積為11平方公里(1.6萬多畝)的龍湖四面環(huán)抱縣城,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國內(nèi)罕見,被譽為“內(nèi)陸奇觀”、“中原水城”。占地100多畝的剪枝公園內(nèi)遍布利用松柏活株制作的飛禽走獸、樓臺亭閣造型栩栩如生,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占地875畝的太昊伏羲陵系國內(nèi)大型宮殿式陵廟之孤例,號稱“天下第一陵”;每年一度的二月龍都朝祖廟會長達一個月時間(農(nóng)歷二月二至三月三),被國家確定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吸引國內(nèi)外游人香客達百萬人次。民間藝術品“泥泥狗”被譽為“活化石、真圖騰”;龍湖白龜印證了伏羲畫八卦的千年傳說,轟動全國史學界。此外,還有宛丘古城、伏羲畫卦臺、神農(nóng)五谷臺、孔子弦歌臺、陳胡公墓、曹植墓、包公祠、岳飛觀以及柳湖漁唱、蘇亭蓮舫、蔡池秋月等七臺八景268處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