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有一項非遺叫捏燈盞兒,送燈盞兒的習俗叫“添倉”,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七,母親要給新婚還未生育的女兒送“燈盞兒”。
燈盞兒展示 汝州市文廣旅局供圖
這一習俗起源于唐代。有一戶張姓人家,夫人臨盆遇上孩子難產(chǎn),從酉時忙到了亥時,慌亂中把盞油燈打破了。急得丈夫滿頭大汗。此時,婆婆突然想起自己和好未用的面,于是就拿起來捏了個窩窩兒,又在面窩窩兒里倒點棉籽油,隨手折一根小棍兒,在棍頭上纏一些棉花,插在面窩窩里做燈芯點亮了。在接生婆和婦人的努力下,孩子終于順利落地,母子平安。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不久方圓百里的百姓都知曉了此事。后來剛嫁女兒的娘家人,為了讓女兒生產(chǎn)時母子平安,在孩子出生前正月十七這天做面窩窩插上燈芯和其他禮品一并送到女兒婆家,這就是最早的燈盞兒。
年年有余 汝州市文廣旅局供圖
富貴吉祥 汝州市文廣旅局供圖
此舉慢慢演化成了一種習俗,逐漸演化成全民性的活動,沒有女兒出嫁的家庭,也開始點燈盞兒,在糧倉前點燈盞兒希望糧食滿倉,在畜圈前點燈盞兒,希望六畜興旺等等。造型上越來越多樣化,人們也賦予了它更多的寓意,傳承至今的有十二生肖、聚寶盆、蓮花、牡丹、龍鳳等造型,多彩多姿,奇巧玲瓏,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