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中旬,央視《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播出《龍門石窟修復保護紀實》,節(jié)目分兩期,介紹了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萬佛洞前室南壁觀世音像龕、奉先寺北壁等身立佛等的數字化修復歷程及奉先寺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巖體加固保護工程實施過程。
復原“龍門最美觀世音”
萬佛洞位于龍門石窟西山的中段,該洞窟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在洞窟前室南壁離地面約1米的位置,有尊開鑿于唐代中早期的觀世音造像,它以窈窕婀娜的身姿、細膩流暢的雕刻被譽為“龍門最美觀世音”。遺憾的是,歷經歲月洗禮和人為損壞,最能體現(xiàn)造像神態(tài)的發(fā)髻以下至鼻子以上部位被損毀。
2020年年初,龍門石窟研究院首個數字復原工程正式啟動,復原的對象就是這尊“龍門最美觀世音”。虛擬修復工作首先以三維掃描測繪數據,判斷石刻面部的缺失情況;然后,在充分考慮同時期、同類型造像規(guī)律的基礎上,結合老照片資料進行泥塑造型復原;再借助檢測儀器,判斷像身和洞窟的顏色殘留,還原色彩;最終,以3D打印技術完成實體復原,使得這尊觀世音像“修復如初”,以“線上AR展示+線下3D打印”的形式,穿越千年時空重現(xiàn)芳華。
身首分離的造像重新展示于世人面前
此后,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龍門石窟研究院先后將上海博物館館藏的一件佛首、一件神王造像、兩件北魏交腳菩薩造像,在龍門石窟找到了對應的位置。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目前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在長達上千年的歷史中,有不少造像已經崩塌或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被盜鑿而流落各地。如今,通過數字技術,這些身首分離的造像重新展示于世人面前,同時也讓世界文化遺產煥發(fā)出更加光彩奪目的魅力。
“大修”奉先寺收獲多個考古新發(fā)現(xiàn)
2021年12月,龍門石窟啟動奉先寺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巖體加固保護工程。這是自1971年以來,時隔50年,奉先寺再次啟動大型保護工程。龍門石窟研究院對奉先寺進行“大修”的同時,還聯(lián)合多個院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科研團隊,對奉先寺展開了詳細而全面的病害調查評估與石窟寺考古工作,對其進行全面“體檢”。
科研團隊運用考古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采用多種高科技手段,探測分析了盧舍那大佛表層含水率、表面顏料成分、巖石礦物成分、不同時段佛身表面溫度、佛身各部位磁化率、硬度、表層修補層厚度及佛身巖石完整性等表征文物本體客觀存在狀態(tài)的技術參數,為病害發(fā)育程度及成因分析提供了基礎資料。
有賴于給石窟“體檢”的高科技手段,研究人員在大修之余收獲了多個令人驚喜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除了在盧舍那大佛身體表面發(fā)現(xiàn)綠色、紅色、黑色顏料,研究人員還首次在盧舍那大佛面部檢測到金、銀元素存在。盧舍那大佛右側脅侍普賢菩薩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琉璃呈暗綠色,質地均勻,熠熠閃光。雖然盧舍那大佛雙眼內無眼珠,但通過觀察其開鑿方式,推斷盧舍那大佛在造像時具有與普賢菩薩相似的眼睛結構,后期可能缺失。奉先寺北壁的梁孔內均有楔形基槽,則為石窟寺建筑構造方式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2022年7月21日,歷時228天,龍門石窟奉先寺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巖體加固保護工程順利完工,為石窟寺保護利用開辟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道路。“借助多學科參與、多種先進技術手段運用、多部門合作,我們才能再現(xiàn)龍門石窟昔日的光彩。”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保護和研究任重道遠,龍門石窟研究院將繼續(xù)探索,為大家呈現(xiàn)鮮活、生動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