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君山1982年6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qū),1997年12月晉升為“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為天然闊葉林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老君山現有國家級保護植物6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31種。老君山在1994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景區(qū)自2000年大規(guī)模開發(fā)建設以來先后投資了上億元,前后開發(fā)了以廟宇文化及伏牛山主峰自然風光為主題的道教文化區(qū)和以潭瀑原始林為主題的追夢谷生態(tài)觀光區(qū)。在這里我先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道教文化區(qū)的景點:人文景點有靈官殿、淋醋殿、救苦殿、菩薩殿、老君廟、亮寶臺、玉皇頂、朝陽洞等;自然風光景點有:舍身崖、飛來石、傳經樓、連心石、仙人觀云海、唐僧石、栓牛柱、仙人橋、馬鬃嶺、石林、老子悟道石等,上述景點等我們下車之后一一詳細的游覽。
靈官殿舊殿因為年久失修,自然倒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91年又集資重建的,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護法神之一的靈官。他的塑像多為紅臉,滿髯高翹,開口露獠牙,身披金甲,手執(zhí)鋼鞭,正對山門,額上又火眼金睛,能辨識真?zhèn),因此只要職責為?zhèn)守山門,懲惡揚善,造福百姓。據明清時期的神仙傳記稱,王靈官原名王惡,湘陰城隍廟的城隍,因其吞噬童男童女,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焚,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并金鞭,準其陰隨薩真人,察有過錯,即可報復前仇,十二年間,王惡以慧眼觀察無遺,竟無過錯可歸咎于薩真人,后于閩中,拜薩真人為師,誓佐行拭,薩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惡為王善,并且奏告天庭,錄王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
淋醋殿 隨著車子的行駛,我們現在已行至到了山半腰,大家請看前面這股山泉流水從石縫中溢出,色黃似醋,這里就是淋醋殿,關于淋醋殿有一則民間故事流傳至今。說的是有一年瘟疫流行,山下的村莊死了不少人,有一個姓林的老太太,和她的兒子兩人相依為命,然而瘟疫流行,她的兒子未能幸免,臥床不起,病情沉重。但是在那個時代是缺醫(yī)少藥的,無奈之下老太太只好上山求太上老君,到了老君廟,老太太就燒香磕頭并許下心愿。待祈禱完畢,出得廟門行至一石頭旁,老太太便坐下歇腳,沒想到由于老太太年歲已大,加上上山勞累,坐下沒一會便睡著了,夢見一個須發(fā)皆白得老漢給他說:“下面的山腰有一眼泉水,接回去用小米做醋,喝了可以救你兒性命,快下山去吧!”老太太醒來,知道是老君應驗指點迷津,于是急忙下山接了泉水回到家里做醋,讓其兒服之果然奏效。一傳十,十傳百,附近得病的老百姓都來向林老太太求醋治病,林老太太母子為了救助大家,于是就搬到半山腰泉水處,開了個林家醋店。林老太太死后,鄉(xiāng)鄰為了感激她救命之恩,在這里蓋了這座廟,取名淋醋殿。
摞摞石 現在車右前方這塊巨石,名叫摞摞石,當年太上老君騎青牛駕彩云來到景室山,因青牛走路用力過猛,將這塊石頭踩翻滾落山下,當時山崩地裂,響徹云霄。太上老君忙將手中拂塵一揚,大石飛起,落回原處,嚴絲合縫,才松了口氣對青牛說:“大石落山,有傷害生靈之憂,你我務必小心才是”,青牛“哞”地一聲點了點頭往峰頂而去。九百年后唐朝詩人李賀聽說了這個故事,寫出了“石破天驚逗秋雨”的千古絕句。
老子騎牛石雕 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叫救苦殿洼,大家看到的老子騎牛石雕是根據司馬遷在《史記》當中對老子的描述,在被漢武帝譽為“雕刻之鄉(xiāng)”的河北曲陽用青石雕刻而成。整個像高3.8米,長4.5米,重18噸,因為老子得道成仙了,所以他騎的青牛也是神牛,是有靈性的,因此在這里流傳著一句話:“摸摸青牛頭,一輩子不發(fā)愁,摸摸青牛頸,一輩子不生病,從頭摸到尾一輩子無后悔。”另外大家可以繞著老子坐騎轉圈,傳說“正轉三圈升官,倒轉三圈發(fā)財”,大家不仿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