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街是襄城千年古縣的歷史見證,曾是“南通荊襄、北達京洛”的千年古驛道,如今舊貌換新顏、重鑄新輝煌,汝水紅城,千年“再現(xiàn)”。

南北大街是襄城古城的中軸線,南起南城門,北達北寨門。包含南大街、北大街和北關(guān)街,全長五里多,也就是老襄城人常說的“五里長街”。

襄城,春秋時名“氾城”。公元前540年,楚靈王于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避難于此,故易名“襄城”,規(guī)模狹隘。

歷史上,曾多次對其進行過擴修。清順治六年(1649年),總鎮(zhèn)高第駐節(jié)襄城,偕知縣佟昌年重修。當時,城內(nèi)有大小街道35 條,東西大街和東西拐街如兩條平行線分別與南北大街、北關(guān)北街相交,形成了大、小兩個十字街。主要街道以紅石鋪砌。清光緒年間曾事翻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