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普查使用的無人機,用它去拍縣衙全景,多方便吶!”“除了原有普查工作人員,志愿者們的加入,也為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注入了新活力”……盛夏時節(jié),鄭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7月24日,記者跟隨一線文物普查工作人員來到滎陽,走訪魁星樓、滎陽縣衙、洞林電影文化驛站、木華苑民居博物館等地,實地探訪鄭州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火熱現(xiàn)場。
工作人員用儀器測量文物
時隔17年,“老陳頭” 又穿上了“紅馬甲”
測量、記錄、定位、上傳數(shù)據(jù)……7月24日上午,滎陽市索河街道辦事處城關村滎陽縣衙處,4位身著紅馬甲的文物普查人員正圍著殿門進行耐心細致的文物復查工作。
正是三伏天氣,蟬鳴陣陣、熱氣蒸騰,汗水很快浸濕衣衫,而這對滎陽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隊長季惠萍帶領的小組來說,只是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上午——田間地頭、走街串巷,身穿紅馬甲的文物普查工作人員閃耀在基層一線。
在這群“紅馬甲”中,59歲的陳國乾并不太善于語言表達,但工作起來一絲不茍,日積月累的工作積淀使他“氣場”十足——陳國乾曾參與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17年來,他伴隨著中國文物事業(yè)的發(fā)展一路向前。在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哪兒的路不好走,他帶頭走在第一個;哪個文物點搞不清楚,他想方設法搜集資料,為普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jù),是普查工作隊的標桿與楷模。
滎陽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任向坤告訴記者,6月份以來,植物繁茂生長、蚊蟲數(shù)量增多,為田野普查工作帶來了難度。但大家都是早晨6點半集合,一直到中午才顧上歇一歇,從沒有一名隊員遲到、早退。
技術升級,普查工作精準高效
“你看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普查使用的無人機,用它去拍縣衙全景,多方便吶。”任向坤指著遠處正在操控無人機的志愿者張浩軍告訴記者。如今,手提電腦、RTK北斗手持終端、紅外線測距儀、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已經(jīng)成為這支隊伍的“常態(tài)裝備”。原先要測量一個院落,獲取墻壁的長度與厚度都需要完整走一圈兒,如今有了RTK(一種新型常用的衛(wèi)星定位測量方法)只需要打上幾個點兒,就能快速結束測距工作,并上傳系統(tǒng),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為落實好此次文物普查工作,滎陽安排部署了綜合、宣傳、數(shù)據(jù)、專家、督查5個工作組,以及4支常態(tài)化普查隊伍進行全方位覆蓋。目前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95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滎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6處,未定級文物854處。
志愿者加入,釋放團隊力量
除了普查工作人員的田野奮戰(zhàn)、新技術廣泛應用,志愿者、普查新面孔的加入,也為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注入了新活力。擅長使用無人機拍攝的張浩軍,正是文物普查隊伍中志愿者的代表。
任向坤介紹,張浩軍是河南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無人機俱樂部成員,持有民航局頒發(fā)的無人機CAAC證書及無人機飛行愛好者協(xié)會AOPA認證書。
“我平時喜歡文物也關注文物,2024年6月經(jīng)過文物部門的普查培訓,被聘為田野調(diào)查階段的文物志愿者。利用無人機設備,協(xié)助文物部門拍攝不可移動文物點。”張浩軍表示,能夠參加滎陽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非常榮幸,“有參與感也有獲得感。”
目前滎陽全市文物“四普”工作已全面進入實地調(diào)查階段,已普查不可移動文物點37處,其中新發(fā)現(xiàn)10處,復查27處,將力爭于2025年3月底前完成“三普”期間登記在冊文物的復核,并調(diào)查、認定、登記一批新發(fā)現(xiàn)的不可移動文物,以推動“四普”工作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