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造紙遺址 歷史前推359年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09-6-5 來源: 點擊次數:
宋代造紙遺址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相當于3個標準足球場大日前在浙江省富陽市現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說:“它是目前為止發(fā)現的、中國國內最早的一個造紙遺址。歐洲還處于無紙時代,富陽造紙已經非常先進,這么大的作坊,目前在世界上沒有。”
造紙作坊歷史前推359年
中國是造紙術發(fā)源地,而浙江是竹紙的故鄉(xiāng)。據史料記載,從唐朝開始,浙江首先造竹紙,后來分散到各地。 宋室南遷后,杭州一帶的竹紙得到了更快的發(fā)展。富陽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屬杭州市轄縣級市,距杭州市中心35公里,素有“造紙之鄉(xiāng)”的美譽。
2008年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和富陽市文物館在一個離杭州約20公里的小村落高橋鎮(zhèn)泗洲村發(fā)現了一座造紙作坊遺址。
經過發(fā)掘,研究人員發(fā)現整個作坊以一條東西向的水渠為界,水渠以北主要為攤曬場,以南則有浸泡原料的漚料池、蒸煮原料的皮鑊、漿灰水的灰漿池、舂料區(qū)、抄紙房和焙紙房等,另有石砌的道路、水井和灰坑。最南部還有一東西向古河道,兩條排水溝將古河道和水渠連接起來。
考古人員在遺址現場挖掘出瓷器、硯臺、銅錢等文物標本近3萬件。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出土的器物中有不少是釉色瑩潤、制作精致的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碗、鑲口瓷碗、龍泉窯粉青瓷香爐及建窯系黑釉盞等,部分瓷器底部印有“庫司”、“五”、“商”等文字,級別較高。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判斷,這個作坊有官方背景,可能是專供官府或皇家用紙的造紙工場。
“從出土的東西看,時代最晚是南宋時期。”秦大樹認為,這些器具質量都比較好,而最重要的一件東西,無疑是刻有“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二日記”銘文的方磚。這種在作坊中刻字記事的做法十分罕見,它清楚地表明該造紙作坊最遲在北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就已存在,距今已整整1000年,把我國有據可查的造紙作坊的歷史至少往前推進了359年。
保護與展示同步進行
考古人員通過現場遺留的已經炭化發(fā)黑的竹子和漚竹的石灰,以及實驗室檢驗出的造紙纖維,最終判斷這里出產竹紙。據史料記載,富陽很早就開始用嫩竹為原料生產土紙,名曰“竹紙”。到了宋代,當地竹紙之一的元書紙更以“制作精良、品質精粹、光滑不蠹、潔白瑩潤”而被譽為“紙中上品”。
坑邊紙、斗方、桑皮紙、綿紙、桃花紙、蠶種紙、雨傘紙……這些代表了富陽土紙曾經“一紙風行天下”的繁榮,“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描繪的就是富陽竹紙的盛況和精湛的造紙工藝。
如今,富陽的紙業(yè)依舊繁華,當地規(guī)模以上造紙企業(yè)有300多家,從事造紙業(yè)的人數近10萬人。2004年,富陽被中國工業(yè)經濟聯(lián)合會認定為“中國白板紙基地”。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在對造紙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后認為,這是個宋代造紙作坊遺址,也是目前我國所發(fā)現的時代最早的造紙作坊遺址。
杭州市根據浙江省、杭州市有關部門和考古專家們提出的3套保護方案,確定了“保護與展示同步”的方案,即造紙作坊遺址現場保護,同時建立一個造紙遺址專題博物館。
“一旦博物館建起來,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造紙遺址,傳承富陽悠久的造紙歷史,讓更多的民眾感受到中國古代造紙文明的魅力,還能帶動富陽造紙行業(yè)和周邊地區(qū)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富陽文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老百姓大多都能理解和支持他們的考古工作,泗洲村的村民們不僅改變了原本打算在遺址上建辦公大樓的計劃,還專門為考古人員開出了一條通往遺址的道路。
(作者: 責任編輯:張萌)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