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雪”:捧雪既有即無
數(shù)百年的傳承、數(shù)百年的記憶、數(shù)百年的故事、數(shù)百年的傳說,疊加在“一捧雪”上,“一捧雪”只能更加神圣而神奇。
撲朔迷離的家史與流布天下的戲劇疊加在一起,也難以讓人確證“莫李家族”的“一捧雪”就是戲劇《一捧雪》中的“一捧雪”。
1979年,新野縣文化局前副局長魏忠策先生懷揣“一捧雪”前往北京,請教中國古玉器鑒定權威、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伯達先生。楊先生只能就物論物:就制作工藝而言,“一捧雪”是明代中期遺物;就文物價值而言,“一捧雪”可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楊先生贊嘆‘一捧雪’雕造工藝巧奪天工,本來可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考慮到杯子側壁上有根玉筋比較明顯,畢竟尚有‘微瑕’,最后將它定為國家二級文物。”魏忠策先生說,“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有人出2000元的高價,想買下此杯。但對于‘莫李家族’而言,‘一捧雪’不是錢的問題就能買走的。就是錢再多,他們也不會賣掉的。‘一捧雪’,是這個家族不能割舍的記憶。”
楊伯達先生認為,“一捧雪”玉料為新疆和田玉。在《一捧雪》戲劇中,“一捧雪”出自“和氏璧”。
戲劇免不了神化“一捧雪”神器。但“莫李家族”的“一捧雪”,其雕造之妙,恐怕也不是未能與其謀面的戲劇家所能想象的—— “莫李家族”的傳世珍品“一捧雪”玉杯,杯盞牙白,略透淡綠,雕刻精妙,造型奇特,口徑7厘米,深2.5厘米,壁厚0.2厘米,捧在手中,觀之賞心悅目。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杯身之下,巧妙借用和田玉酷似天然梅枝的俏色,琢出一剪梅枝攀纏杯體,17朵梅花附著梅枝,形態(tài)各異,或吐蕊滴翠,或含苞待放,或花兒怒放……而遒勁有力的梅枝承托的杯盞,則被雕鑿為一朵一花五瓣、正在盛開的梅花;杯盞的底部中心,巧借俏色,又雕鑿了一朵潔白的梅花花蕊……杯似眾星托月,花猶暗香浮動,杯身右側梅花花枝分生兩杈,盤旋而上,與杯的底部、頂部有機銜接,兩杈之中有一橢圓智孔,恰可伸進食指,是一自然天成杯的把柄……玉杯斟酒,酒液波動,杯底梅花花蕊隱約可見,似有“暗香襲來”……
鬼斧神工,嘆為觀止。
就雕鑿造型而言,其藝術語言,當為以君子之玉寄托“梅花傲雪”的文人精神。
王世貞——“莫懷古”的原形,其作為明末之際的文壇領袖,亦當以此彰顯自家詩酒合一的君子氣度與文人精神。甚至,它是與權相奸賊嚴嵩劃清界限的一種象征。如此,圍繞玉杯之爭奪,釀出一個明代十大奇案,也就自然而然了。
玉杯一捧正好觀賞,自是《一捧雪》戲劇將之升華為“杯中斟酒,夏日無冰自涼,冬日無火自溫”,“酒入玉杯,有雪花飛舞的奇觀”,并言說其為和氏璧雕鑿,既是“戲說”的需要,也是順理成章的演繹。
而通過故事與戲劇本身,《一捧雪》借“一捧雪”更提煉出一種哲理—— “一捧雪”寓意懷古藏寶一如雙手捧雪,瞬間既有,瞬間即無……
由是,《一捧雪》奉勸世人有即是無,切“莫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