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聽說西方人待人接物的方式跟東方人有很大不同。到了德國,我才算真正領(lǐng)教了。
為了不至于給兒子“丟面子”,在去德國探親之前,我準(zhǔn)備了半旅行箱的禮品,打算給他的鄰居及友人。因?yàn)榈降聡臅r候恰好趕上中國的中秋節(jié),臨走又提上了一大盒名牌月餅。然而到了德國,我發(fā)現(xiàn),這些心思都白費(fèi)了。德國人很認(rèn)真,一切事情都公事公辦,雖然對我們照應(yīng)周全,但絕無半點(diǎn)額外的熱情。
安頓下來以后,我便按老伴的囑咐,給兒子幾位鄰居打電話問候,其中有兩位很快就來到了我的住處。先來的一位鄰居是教授。一見面,她就詢問起我的生活情況,又細(xì)心又熱情。我把一個精美的中國結(jié)送給她作禮物。
第二天,教授也給我回送了一份“禮物”,是裝在塑料袋里的幾個蘋果。她很坦然地告訴我,這些蘋果是她家花園里的蘋果樹上結(jié)的。在德國,即使是大城市里住樓房公寓的居民,在城邊上一般也都有一塊地,花草、樹木、蔬菜,什么都能種?粗@些大小、長相、品質(zhì)都不算上乘,而且折合成人民幣不會超過5元錢的蘋果,我真不知道說什么好。
更有趣的事情在后頭。另一位鄰居偕夫人來看望我們,一見面,夫人就說:“我們給你帶了點(diǎn)綠豆芽。”我接過來一看,塑料袋里果然裝著約半公斤的豆芽,看上去還不值兩元錢。不過,有送蘋果的經(jīng)歷,我反而不感到奇怪了。等到送他們離開的時候,我還是鄭重地把一盒價值200元的中國月餅送給了他們,以示祝福。
在德國住的日子長了,我慢慢感悟到,在對禮物的理解方面,德國人與中國人確有不同,他們更在乎禮物的特殊性,而不太看重它的價值和外表;中國人,則更看重禮物的價值和外表的華麗程度,而往往忽略了其內(nèi)在含義。
此外,德國人很少把給別人禮物或者別人給禮物的行為與某種目的聯(lián)系在一起。我越來越覺得,這樣也好,誰都沒有什么心理負(fù)擔(dān),真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下次,我再去德國探親時,不會為了給兒子鄰居帶什么禮物而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