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酥火燒 取燒餅與京式點心的特點,將點心餡與食油和于面中,入火鏊烤炙而成。色呈淺黃色,大于點心,小于一般烤餅,最好是在飯館中乘熱食用,酥軟香甜,油而不膩,作早點夜宵皆宜。清真火燒則用葫麻油配制。
2、油酥饃(也叫糖酥饃) 用燙面投入姜黃、紅曲等味料,通過揉、卷、盤、壓等技藝,形呈扁圓,有層次,中間凹下置糖漿適量,圓周面層盤繞,面上灑白糖粒,入鏊燒炙,色黃鮮亮,酥脆香甜,冷熱皆可食之,多在街頭巷尾叫賣。
3、油塔子 開水燙面,然后再摻入少量發(fā)面和食油,用力揉和多次,醒面適時,搟成薄餅,抹油一層,撒上油面子,卷成筒狀,切成均勻的面劑,再擰成螺旋形塔狀,上籠蒸制,出籠后,色呈深黃,一捏滲油,食用時,夾入盤中,提頂一抖,便綻成薄條片,酥軟味香,故稱“熱油塔子”。適口不膩,冷熱食皆宜,熱食更佳。
4、油老鼠 兌好的面做皮,包入熱葫麻油拌成的油面,捏成老鼠形狀,上籠蒸制,出籠后面呈白色,心是焦黃,味香適口,冷食更佳,多在正月十五食用,饋送親友亦稱佳品。
5、甜水面蒸饃(也稱罐罐饃) 不加鹽糖等佐料,面團要揉多次,成長圓形尖頂,上籠蒸熟色白亮為佳,食用松軟,耐嚼慢咽則有天然麥香,切片夾鹵肉,其味更佳;吸水性極強,一經(jīng)開水浸泡,即成海綿狀,是喂養(yǎng)嬰幼兒的佳品,亦最宜老人食用。
6、油馃子 分大油馃子和小油馃子兩大類,味道也分咸甜兩種。其花樣單憑巧婦手藝,把兌好的面團采用翻、轉(zhuǎn)、擠、壓、搓、擰、攥、挑等技藝,做成各種花樣圖形,統(tǒng)用葫麻油炸制而成。在油馃子繁多品種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巧婦用姜黃、紅曲、菠菜汁等色料,和成五色面團,然后顯出手段,制成指頭蛋大小的蜂蝶昆蟲、魚蝦蜻蟹、蟲蛹蝌蚪、龍虎馬羊、鳥鼠雞鵝、花卉草果等形狀;經(jīng)清油炸出色彩艷麗,形態(tài)逼真;端上桌面,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使人眼花繚亂,吃起來香脆酥甜,極為適口。這種小馃子,只是在年節(jié)時,婦女才精工細作,所以市場上尚不多見。另外,酒泉回族同胞制作的清真油馃和馓子,更是高出一籌,十分講究。
7、鍋盔 是酒泉烤餅類中的一個大家族,入鏊烤制的叫鍋盔,上籠蒸制的叫蒸餅,它的大小要根據(jù)鏊籠大小而定,厚度則在5-10厘米,加紅棗的叫棗兒鍋盔,加沙棗兒的叫沙棗鍋盔,還有卷入姜黃、紅曲或香豆(酒泉特有的一種豆科香料植物),用刀切開后,紅黃綠相間,層次分明,煞是好看。上市出售切塊稱斤。其他以形狀不同而又有各自的名目,如長圓稍彎曲的叫"牛擔(dān)角",長方扁形另加茴香鹵油等佐料的叫"笏板饃",入鏊燒烤的花卷叫"燒疙瘩",也叫"燒殼子",所有這些上市出售時是論個不論斤。
8、甜米黃 是用黃米(糜子)磨成粉,入粬發(fā)酵,略有酒香后,放在小碗里,按瓷成半圓形米面團,上籠蒸制而成,色淡黃,其味松軟微甜有天然異香,且有醪酒的清香味。甜米黃易消化,健脾胃,老少皆宜,城鄉(xiāng)人均喜食。
9、灶干糧子 其實是一種家庭做的點心大小的小燒餅。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的日子,到了晚上,家庭主婦洗手、凈口后獻供"灶干糧子"等供品于灶君神像前,念道:"灶君爺,吃干糧,吃飽喝足上天堂"。
10、熱糕油餅子 將糯米紅棗制成的米糕,放入鍋中,上面放炸好的油餅,蓋上籠布,鍋下加火,要始終保持米糕和油餅的軟、熱,食用時,將蒸軟的油餅上抹上米糕,香甜可口。
11、釀皮子 是酒泉人特別喜愛的夏令吃食。制法主要耍的就是調(diào)料:醋鹵(熬制時加大料、紅辣皮、粉汁勾芡,用火鍋盛裝,冬季火煨,夏季去火)、十香醋(加大料熬制不勾芡,熬好的醋里還泡幾枚草果)、蒜泥(大蒜搗成泥狀,加水?dāng)嚢,淡黃色)、紅辣子(辣面子潑熱熟油和稀,鮮紅明亮)、芥沫子(芥沫子搗細,開水和。⒊贷}(食鹽干炒后搗細)等。
12、涼粉 蠶豆(俗稱大豆)粉制成,制法簡單而普遍,主要是調(diào)料要好,與釀皮子的調(diào)料相同。在家宴時把粉制成薄塊,卷成筒狀,切成一寸厚的圓圈,澆調(diào)料,有時還加炒制好的肉沫,吃起來別有一番風(fēng)味。
13、熱豆粉 黃豆磨粉,上鍋蒸熟,調(diào)料以雞湯芡成鹵。這種食品老少皆宜,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四季皆宜。
14、蒸粉(也叫蒸餅) 小麥面和軟揣硬,搟成圓形薄餅,上籠蒸制而成,晾冷后切成細條,裝碗拌上各種調(diào)料,即可食用,是家庭中常見冷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