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手一詞來源于明朝時中國北方的大移民。至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稱上廁所一般仍沿襲此說法。
把大便、小便,說成“解手”,那么大小便同“解手”有什么關系呢?據(jù)說也是來自于古大槐樹下遷民。 明洪武、永樂年間,發(fā)現(xiàn)許多省份,有地廣人稀、地狹人稠的現(xiàn)象,因此太祖、成祖多次下令,將人稠之地人民,移往人稀之地。
遷民是強制性的,人們窮家難舍故土難離,用各種方法反抗著。移民官員和押解的差人,怕他們半路逃跑,在編隊定員之后,便把他們捆綁起來,才肯上路。先是大綁,即綁住兩條胳膊,行動起來很不方便。后來又改用"小綁"每人只綁一只胳膊,幾十個人聯(lián)在一條繩子上,相互牽連在一起、一人要動,牽動別人,誰也跑不脫。因此,無論在行路當中,還是晚上歇息的時候,如果其中有人要大便或者小便.就是懇求押解的差人,給他們捆在胳臂上的繩子解開。最初時,人們?yōu)榱税岩馑紓鬟_清楚,話挽說得比較完整:"請大人把我的手解開,我要大便(或我要小便)”.由于人多,路上解繩子次數(shù)也多,不僅麻煩,而且耽誤時間,便由于這種辦法安全,人跑不掉,所以再麻炳,再耽誤時間,差人也不敢去改變它。后來說得多了,漸漸就把原來的話的簡化了。先是說:“給我解開手”,就知道他是要大小便;后來干脆簡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聲喊“解手”那就是他要大小便了。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聲,充斥耳鼓,大家說順了,用的也習慣了。
到了新的住地,差人給他們們松了綁,按路上的編隊定居下來在新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這時候,他們手雖然解開了,沒有人看管他們了,大小便時也無需再先報告,更無需等人“解手”了。但由于遷民路上的那段生活,在腦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人們都忘卻不了,時而總要提及,也由于路上時日很長,說的成了習慣,仍然說大小便是“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