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道教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16 8:53:4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三、曹操挽救并發(fā)展道教
(一)黃巾軍歸順曹操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fā)。曹操曾先后三次參與鎮(zhèn)壓黃巾,其中第二次受降青州黃巾30余萬。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劉岱欲擊之,鮑信曾諫言說,青州黃巾人數(shù)眾多,不可擋。劉岱不聽結果被殺。鮑信乃與州吏萬潛等到東郡迎曹操領兗州牧。曹操帶軍追黃巾至濟北。黃巾軍乞降,受降卒者有三十余萬,男女百余萬口,曹操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青州黃巾作戰(zhàn)非常勇猛,史稱:“黃巾為賊久,數(shù)乘勝,兵皆精悍。”僅握萬余兵眾的曹操何以能降伏30余萬黃巾?曹操和黃巾軍,是有著同‘道’的關系”,曹操信奉的是流傳在統(tǒng)治者中,以方術養(yǎng)氣,企圖達到長生不老目的的黃老道。信仰一致是黃巾投誠曹操的真正原因。假如曹操不是道教中人,曹操又何能得到農(nóng)民起義軍的信任,應當說,其共同的信仰應為此之基石。
按《魏略》記載,曹操死后,“青州軍擅擊鼓相引去”。另一處記載更詳細:“會太祖(曹操)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眾所周知,黃巾主張“黃天當立”,投降曹操,當曹操去世便以為“天下將亂”,是又反證出黃巾乃認同曹操的“黃天”地位。
220年曹操既已歸天,曹氏所得“真命”就轉移到了曹丕身上。受禪前夕,太史丞許芝引《易運期》闡述魏代漢乃見證于讖緯:“言居東,西有午,兩日并光日居下。其為主,反為輔。五八四十,黃氣受,真人出。”并解釋:“言午,許字。兩日,昌字。漢當以許亡,魏當以許昌。今際會之期在許,是其大效也。”在這一點上,曹操顯然高于時代群雄,是亦曹魏終能勝出之關鍵所在
終于曹丕“黃初”元年受禪而得實現(xiàn)。
(二)張魯歸順曹操
張魯在漢中實行正教合一制度,雄踞漢中20多年,民眾都信而向之。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抵達陽平關,張魯想要投降曹操。但張魯?shù)軓埿l(wèi)不聽,率數(shù)萬人馬堅守陽平關,為曹操所破。張魯在逃亡巴中時。劉備接受黃權的意見,以黃權為護軍率部準備迎接,而閻圃勸張魯北降曹操:“協(xié)助以成大事,應該附讬曹操;如果不這樣,就西結劉備來歸附。”張魯憤怒的說道:“我寧愿為曹公的附屬,也不為劉備的座上客!”張魯歸順曹操,被拜為鎮(zhèn)南將軍,封為閬中侯。
《三國志·張既傳》載,張魯降后,“太祖拔漢中民數(shù)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張魯及大批漢中教民北遷到三輔(長安、洛陽、鄴城)之后,他們利用曹魏政權寬待張魯家族之機,或明或暗地向社會下層和上層傳播天師道。經(jīng)歷曹魏和西晉,至東晉時,天師道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使天師道的勢力發(fā)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區(qū),不但在民間傳播而且逐漸轉向上層領域發(fā)展,后人均認定天師道為道教的正統(tǒng)。成為后世道教的正統(tǒng)道教。
張魯堅拒劉備,表明劉備不可能得到漢中天師道的認同,因此劉備后來雖然從曹操手里奪得漢中,也不可能在漢中“得民”。劉備攻占漢中后,其地道教勢力迅速削弱。
黃巾打著“黃天當立”的旗幟歸入曹營,張魯以“寧為魏公奴”的心態(tài),打著“黃衣當王”的旗幟歸入曹營,道教向世人昭示:黃德在曹。曹操深信張魯傳播的思想對自己的政治抱負有很大的影響,便支持張魯把道教思想帶到中原,以流傳下來。
正是曹操在征伐張魯時的博大心胸及對張魯寬松的政策使得張魯歸順后在中原更好的發(fā)展和傳播了道教。如果當時曹操殺了張魯那就是對道教的沉重打擊,道教也許是偏安一隅,不會再傳播到中原,也許就此會衰亡?梢哉f是曹操不僅挽救了道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道教在中國傳承發(fā)展的有力推動者,才使中國有了一個誕生于華夏本土唯一的宗教體系。
[1][2]
(作者:解淑云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