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復興:半部《論語》治天下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8/13 8:41:4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主干。而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符號,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足見《論語》這部書對我國歷史發(fā)展影響之深、范圍之廣。
一句名言爍古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8月11日清晨,環(huán)城公園綠樹成蔭,深深淺淺的翠色之中,傳來陣陣稚嫩的讀書聲。兩名七八歲的孩子背著雙手,挺著小胸脯,一字一句地朗誦著,許多在附近鍛煉身體的市民也隨之輕聲附和。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由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之語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的匯編,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和事跡,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和行為的重要資料,也是儒家思想和中華文化之經(jīng)典。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論語》承載了華夏文化中的精華,猶如皎皎月光,閃耀在中華民族思想的天空中。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在漢代已被列為學子必讀的 “七經(jīng)”之一。到唐代,唐文宗開成年間刻石于國子學,又將其列為 “十二經(jīng)”之一 。宋代理學家朱熹又將 《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提出,與 《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 ”。 “四書 ”“五經(jīng) ”遂成為封建社會后期學校教育的主要教科書,科舉必讀之經(jīng)典。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曾說過,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qū),只要不故加曲解,《論語》始終具有不可損毀的不朽價值,后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于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北宋初期,出了一個聲名顯赫的宰相,《論語》一書也因他而再次大放異彩,他就是趙普。
趙普,字則平,北宋幽州薊(今天津市薊縣)人,性情深沉,有謀略。后周顯德初年,劉詞任永興節(jié)度使,趙普被聘為從事,后周世宗柴榮攻打淮南時,任命趙普為軍事判官。當時趙匡胤的父親也領兵在淮南作戰(zhàn),生病于滁州,趙普求醫(yī)問藥伺候。趙匡胤的父親視他為趙姓同宗。后淮南戰(zhàn)事平息,趙匡胤任同州節(jié)度使,趙普投入趙匡胤的幕府并成其心腹,幫助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助其奪取政權。趙普歷任軍事判官、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兵部侍郎、樞密副使、樞密使、檢校太保、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一生曾先后三次為相,是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
史料記載,趙匡胤雖然出身行伍,卻非常喜歡讀書。無論是以前行軍打仗還是當了皇帝,一有空即手不釋卷,勤讀不輟。剛剛定國后,趙匡胤決定于建隆三年改元,于是命令趙普給自己的朝代議定新年號,趙普等人經(jīng)過反復斟酌,終于議定年號為“乾德”。
此時,國家還不安定,直到乾德三年,趙匡胤才平定了后蜀,皇宮里收留了一部分后蜀宮妃。一天,趙匡胤在她們的住所忽然看見一面銅鏡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鑄”,趙匡胤大惑不解,一位翰林學士小聲說了一句:“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
聽聞乾德是亡國的年號,趙匡胤非常惱怒。想起趙普身為宰相,卻不讀書、不知史,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這么大的一個洋相,真是不可饒恕;实坳幊林樧税胩,還是壓不住心頭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趙普過來。”趙普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向御案前,皇帝拿起御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就是一陣亂寫亂畫,弄得他滿臉滿身翰墨淋漓。
趙普雖然足智多謀,天生聰睿,但畢竟是半路出家的“半吊子”儒士,算不得飽讀詩書、科場出身的學者。趙普的智慧和遠見,來自于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善于思考的大腦。在戰(zhàn)爭年代,這能力還足以應對各種危局,但身處風云激蕩的大變局時代,暗流洶涌,玄機重重,光有聰明不夠,還需有高瞻遠矚、先人一步的大智慧。這智慧或許只有從書中才可以獲取,但趙普畢竟肚里的墨水稍顯不足,治理國家、上書言事,就有點勉為其難、捉襟見肘了。
受此奇恥大辱,趙普開始發(fā)憤讀書。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每日朝罷回家,關門開箱,讀書不倦,次日上朝決策處事,便覺得順心順意、干脆麻利?v覽宋太祖開國的重大國策,如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方針、削弱武將權力等,多出于趙普之手。
宋代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記載,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論語》而已。宋太宗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此即史學家評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唯嘉其讀能所用。于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流傳開來。
一則“撒謊的故事”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自古以來爭議頗多。文史大家洪業(yè)先生就曾撰文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語是“撒謊的故事”。
說法一:從《宋史》的記載來看:“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既薨,家人發(fā)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趙普早年學習和熟悉的是“吏事”(這與其出生的家庭有關),而“寡學術”即不學無術,等當了宰相之后,由于適應不了宰相之職和趙匡胤的要求,出了不少洋相,所以宋太祖趙匡胤才經(jīng)常勸他讀書。到了晚年才“手不釋卷”,死了以后發(fā)現(xiàn)他讀的居然就是一部《論語》。這樣的歷史事實昭示:既然趙普在當了宰相后宋太祖勸他多讀書,而到晚年手不釋卷的竟然只是一部《論語》,這就說明他在趙匡胤當皇帝時出任宰相,與《論語》并無關系,那么,羅大經(jīng)筆下所寫的“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就根本不符合史實。
說法二:像“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驚世駭俗的典故,假若屬實的話,《宋史·趙普傳》就理應提及。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宋史》的編纂雖然早在元初忽必烈當政時期就列入議題,但真正落實撰寫,則是到元末至正三年才由丞相脫脫主持編纂,脫脫辭職后由右丞相阿魯圖接替主持編纂,總共只用了兩年半便倉促完成,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編排、檢校以及文字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都顯得相當粗糙。然而,《宋史》卻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tǒng)、全面的一部史書,因而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當時,包括《論語》在內(nèi)的“四書”已經(jīng)被正式作為科舉取士之標準,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業(yè)已流行多年,《宋史》既為趙普作傳,卻對此只字未提,足見就連其編纂者對此一說并未采信。
(作者:岳蔚敏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