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的皇家寺院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8/21 11:02:1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民間,大相國寺的寺門離寺六百里的傳說,也讓人嘆為觀止。據(jù)說,大相國寺是唐太宗李世民命大將尉遲敬德領工監(jiān)造的。它布局嚴謹、規(guī)模宏大、殿塔樓閣、氣勢雄偉。美中不足的是,這座寺院的真正山門卻建在離開封五六百里地的潼關。傳說有一年,唐太宗把開國元勛尉遲敬德召上金殿,命他率領軍中工匠前往汴州(即今開封)監(jiān)造大相國寺。院內(nèi)的各個建筑快要完工時,突厥犯境。作為戰(zhàn)將,尉遲敬德請戰(zhàn)前往;实叟沙桃Ы痱炇账略汗こ虝r,程咬金發(fā)現(xiàn)山門還沒建,如果不修建山門,皇帝怪罪下來可不是小事。于是,程咬金立即趕到前線潼關找到尉遲敬德,兩人合計后,尉遲敬德傳令三軍將士就地取材,挑燈夜戰(zhàn)。第二天,潼關山梁上就造起了一座寺院的山門。尉遲敬德和程咬金回到京城,上殿面君。在程咬金的巧妙解說下,唐太宗問明事情的原委,哈哈大笑,親手扶起尉遲敬德,說:“念你忠心報國,朕不予追究,快領兵解救邊關之危吧。” 到了宋代,宋太祖趙匡胤覺得相國寺大殿前空蕩蕩的,就像一個店鋪沒有門面,實在不好看,就在殿前建了一座山門。據(jù)說,相國寺真正的山門,至今仍在潼關的山梁上。
城市中心的繁華之地
自古寺院占盡天下名山,所以有“深山藏古寺”之說,即使在平原地區(qū)一般也遠離城區(qū)。唯獨開封大相國寺不同,它位居人煙稠密、繁華熱鬧的城市中心。
翻閱大相國寺的歷史,有大量關于這里繁華集市的記載。宋代大相國寺的商貿(mào)活動十分興盛,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三中專門有“相國寺內(nèi)萬姓交易”一節(jié)。在宋代,大相國寺的四周地界比現(xiàn)在要大得多。每當交易日,大相國寺里許多地方都被開辟成市場,但見人山人海、熙來攘往,叫賣連天,熱鬧非凡,是東京萬姓交易的重要場所之一,也是人們游玩購物的好去處。
大相國寺的廟會,在北宋時期達到極盛。別處廟會大多一年一次或幾次,大相國寺每月卻開放8次!恩媸贰飞险f:“都城相國寺,最據(jù)沖會,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三(初三、十三、二十三)、八(初八、十八、二十八)日即開。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異之物,悉萃期間。” 據(jù)宋王栐《燕翼詒謀錄》載:“東京相國寺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zhuǎn)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大相國寺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寺內(nèi)商賈云集,交易活躍!稏|京夢華錄》詳細描述了大相國寺萬姓交易的盛況:“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殿后資圣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在大相國寺萬姓交易中,文人士大夫頗為活躍,他們有購物、售物者,有觀賞游玩者,也有閑逛算卦者,但其買賣商品多為書籍、圖畫和文房四寶之類。
其實,歷史上的大相國寺還是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好去處。據(jù)朱弁《曲洧舊聞》載,宋朝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就曾在這里買到一本宋代大史學家宋祁寫的《唐史稿》手稿。著名詩人梅堯臣游大相國寺買到翠玉罌一枚,賦詩云:“古寺老柏下,叟貨翠玉罌。獸足面以立,瓜腹肩而平。虛能一勺容,色與藍水并。我獨何為者,忽見目已驚。家無半鐘畜,不吝百金輕。都人莫識寶,白日雙眼盲。”他買到相當珍貴的翡翠酒器,喜不自勝,直笑別人不識寶。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游大相國寺質(zhì)衣購買碑文的故事,更被后人傳為佳話。趙明誠也曾在這里買到過稀有的碑帖,在他留下的《金石錄》中,李清照補作后序記敘了這段往事:“每朔望謁告出,質(zhì)衣取半千錢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新中國成立后,大相國寺仍然是開封市古玩交易的主要場所,只不過交易地點從寺內(nèi)挪到了寺院大門西側(cè)一帶。許多上年紀的收藏家每每憶及年輕時到地攤上淘寶的經(jīng)歷時,都會提到“大相國寺地攤”。
盛名源于何處
大相國寺的名氣為啥這么大?這是許多人好奇的問題。我市一位研究宋史的著名學者對記者說,大相國寺名氣大,一是因為它歷史悠久、地位高,二是因為它往往與名人、名著、珍寶、名建筑物有關。
先說這名人。無論是正史典籍,還是筆記,關于皇帝、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等蒞臨大相國寺巡幸祈報、恭謝行香的記載都很豐富。據(jù)了解,僅蒞臨大相國寺的帝王和皇后就有100多人。尤其是在北宋時期,京城王公大臣以學佛為榮,言必談佛道,行必言脫俗,就連一些原本視儒學為正宗者,一入京城便轉(zhuǎn)而趨向佛道。范仲淹、蘇東坡、王安石等諸位宗師大家,幾乎都是大相國寺的?。唐時,畫圣吳道子、大雕塑家楊惠之、名畫家石抱玉以及大書法家李邕等都在大相國寺創(chuàng)作過優(yōu)秀作品;宋時,最有名的畫家高益、燕文貴、孫夢卿、石恪、高文進、雀白、李濟元等都到這里進行過創(chuàng)作。中外知名的佛教弟子往來于此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再說這名著。大相國寺跟中國的名著特別有緣,中國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記》《水滸傳》中不斷提及它,《三遂平妖傳》《萬花樓》《歧路燈》《李自成》中也有多處描寫大相國寺。
至于珍寶,大相國寺內(nèi)就更多了。僅鎮(zhèn)寺之寶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這件藝術瑰寶就讓這座古寺令人刮目相看。說起寺內(nèi)的另一件寶物——懸掛在鐘樓里的銅鑄大鐘,人們自然就會聯(lián)想到“汴京八景”中的“相國霜鐘”。這口鐘為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所鑄,鐘上鑄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zhuǎn)”16字銘文。古時,每日四更寺鐘即鳴,人們聞鐘聲紛紛起床上朝入市,開始一天新的生活。清人無名氏題詠:青女飛霜放曉晴,禪宮漏盡巨鐘鳴。驚音怒吼三千界,蝶夢驚回百八聲。望遍山河迎曙日,心隨車馬其重城。梁園詞客趨朝早,幾著衣冠起五更。
說到大相國寺的珍寶,史書上記載的數(shù)不勝數(shù)。唐代大相國寺的佛像、碑額、壁畫等,被稱之為相國十絕,這在《圖畫見聞志》《東京記》《北道刊誤志注》《甕牖閑評》等書中均有記載。其中宋人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卷五這樣記載“相藍十絕”:“其一,大殿內(nèi)彌勒圣容,唐中宗朝僧惠云干安業(yè)寺鑄成,光照天地;其二,睿宗皇帝感夢于延和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改古建國寺為大相國寺,睿宗御書碑額;其三,匠人王溫重裝圣容,金粉肉身,并三門下善神一對;其四,佛殿內(nèi)吳道子畫文殊維摩像;其五,供奉李秀刻佛殿障日九間;其六,明皇天寶四載乙酉歲,令匠人邊思順修建排云寶閣;其七,閣內(nèi)西頭有陳留郡長史乙速令孤為功德主,令石抱玉畫《護國除災患變相》;其八,西庫有明皇先敕車道政往于闐國傳北方毗沙門天王樣來,至開元十三年封東岳時,令道政于此依樣畫的天王像;其九,門下有環(huán)師畫《梵王帝釋》及東廓障日內(nèi)畫《法華經(jīng)二十八品功德變相》;其十,西庫北壁有僧智嚴畫《三乘因果人道位次圖》。”
最后說說這里的名建筑物。大相國寺的建筑,都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除了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jīng)樓,大相國寺還有一個著名的建筑物——資圣閣。在歷史上,資圣閣是大相國寺的標志性建筑。據(jù)史料記載,資圣閣唐代稱排云閣,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命建筑大師邊思順修建,高300余尺,后由肅宗李亨親書匾額。唐大順二年(891年)毀于雷火。宋朝時,咸平四年(1001年)重修后改名為資圣閣,當時“資圣熏風”成為“汴京八景”之一。但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時資圣閣再遭不測,遇黃河水灌,從此不復存在。近年,我市將資圣閣復建列為宋都古城復建工程中的一個重點項目,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即可領略到它的風姿。
[1][2]
(作者:田宏杰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