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許慎文化及文化產(chǎn)業(yè)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23 17:06:04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2005年,漯河市政府投入巨資,以許慎墓為中心,建設許慎文化園,同時,盛邀國內(nèi)外文字專家齊聚漯河,學習研究許慎及其《說文解字》。文化園內(nèi),除了叔重堂,許慎塑像,字典博物館、許學研究館、說文解字碑林、書法紀念墻、漢字大道等一應俱全。當年的許學研討會上,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一致同意,以此次學術研究為起始,以后每五年召開一次許慎文化國際研討會。如今,研討會已歷三屆,屆屆隆重熱烈,影響越來越大,成為我國文字學研究領域的一個盛會。
三
不僅僅是漯河市,就連漯河周邊地區(qū)也不乏對許慎頂禮膜拜、對許學研究情有獨鐘的莘莘學子。與漯河市原來同屬一個地區(qū)的許昌籍學者王蘊智就是其中的一位。
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教授早年師從河南大學教授于安瀾,對中國古代史、古代文化和漢字的演變發(fā)展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說文解字》是許慎窮畢生精力弘揚和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文化事業(yè)的結晶,在中華學術史上,占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自《說文解字》問世以后的1800多年間,我國傳統(tǒng)漢語文字學的研究,便是以《說文解字》為基礎和對象。人們把對許書的研究稱之為“《說文》學”,或親切地稱作“許學”。過去的學者一直把《說文解字》放在與儒家經(jīng)典相等同的地位。晚清乾嘉學派再度使傳統(tǒng)國學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發(fā)展,他們的學術貢獻主要就是基于對《說文解字》的深入研究。歷代研究中國文字學的學者和他們的著作,皆承繼許慎所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為漢字文化的教育和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今天,如果想要深一步地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字和歷史文化,也必須了解、熟悉《說文解字》。在民間,尤其是中原一帶,人們一向習慣將四位著名歷史人物尊稱為“圣”。他們是“詩圣”杜甫、“畫圣”吳道子、“醫(yī)圣”張仲景和“字圣”許慎。惟“字圣”之名比較學術和專業(yè),長期以來多被歷代的士林學者所尊奉,把許慎視為漢字學的鼻祖,許慎家鄉(xiāng)則為漢字學的發(fā)祥地,是漢字文化圣地。
說到“許慎文化”這一概念,王教授在接受筆者專訪時談到:許慎文化的內(nèi)涵包括了許慎事跡和《說文解字》學兩方面。這個界說還可以廣義一點來理解,即“許慎文化”當是指華夏同胞熱愛漢字、學習研究漢字的傳統(tǒng)人文精神以及由許慎所發(fā)凡、創(chuàng)立的漢字學。要使許慎文化走出書齋、走向社會,單靠專業(yè)學者的力量遠遠不夠?鬃娱_創(chuàng)的儒家學說能夠影響國人上千年,華佗的精神至今能夠鼓舞杏林志士,在杜甫的故鄉(xiāng),三歲幼童能夠背誦杜甫的詩篇。與之相比,許學事業(yè)今后也應該更大眾化、平民化,更深入人心。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首先是積極培育家鄉(xiāng)人民像許慎那樣熱愛家鄉(xiāng)、熱愛漢字、熱愛漢字文化的精神。對于許慎本人的敬仰,我們不能僅僅表現(xiàn)在尊許和祭許的層面上。作為后學,不能簡單地依賴一部《說文解字》搞許學,因為我們今天畢竟看到了更為豐富的出土文字材料。一方面,我們需要像許慎那樣沉下心來整理、考釋早期文字,尤其是許慎未能真切感知到的商周古文字。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像許慎那樣花大力氣,描繪出一部更為完整的漢字發(fā)展史展示給世人。如今我們開發(fā)家鄉(xiāng)的許慎文化,首先是要進一步向全社會推廣宣傳字圣許慎的事跡,讓漯河人都知道許慎,都了解許慎精神,普及漢字知識,都能對中華文字說上一二。相信伴隨著漯河經(jīng)濟的騰飛和群眾文化品位的提高,家鄉(xiāng)父老也會越來越以魅力無窮的漢字引以自豪。
“目前,漢學研究、漢字研究的最高水平還是在中國,而中原是中華文明形成和發(fā)展的搖籃,漢字文化與河南的聯(lián)系極其密切。河南不但是歷史文化大省,更是出土文字史料大省,又是研究漢字的故鄉(xiāng)。這是我們的優(yōu)勢。在這方面,我們中原學者有著更深的認識,同時也應有更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說到弘揚許學的話題,書寫《說文解字》碑林的書法家潘清江這樣認為:“許慎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在資料占有、治學思想等方面的局限。假如許老先生能夠活到現(xiàn)在,他也一定不會滿足,一定還會重修一部新的《說文解字》。”王蘊智教授在談到這一話題時進一步坦陳自己的心愿:當代學人當應發(fā)揚許慎精神,重修一部現(xiàn)代版的漢字大典,把故鄉(xiāng)建成真正的漢字之鄉(xiāng)。在文化產(chǎn)業(yè)建設方面,逐步把漯河建成河南乃至全國性的許慎文化研究中心、許慎文獻資料中心和漢字文化圣地旅游中心。
(作者:網(wǎng)絡來源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