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人家折射中國開放與自信
http://www.b6man.com 2008-7-28 13:49:04 來源:新華社 點擊:次
位于北京南官房胡同39號的朱寶華家是一處四合院,在被確定為“奧運人家”之前,朱寶華就已經(jīng)積累了家庭接待外賓的豐富經(jīng)驗。而現(xiàn)在,他正在為接待奧運客人而忙得不可開交。
大學(xué)教師韓如冰的家離“鳥巢”很近,走路僅需10分鐘。作為“奧運人家”,她留給客人住的客房面積大約有15平方米,房間里雙人大床、大衣柜、25英寸彩電、書桌等日常家具家電一件不少,大床上還特意鋪就了新的竹席。“每天我都會收拾幾遍,這本來是孩子的房間,我們準備騰出來給客人住。”
盡管目前北京的賓館飯店客房充足,但對于許多下個月要來這里觀看奧運會的外國游客們來說,一個地道的中國家庭也許能給他們帶來更加豐富的人生體驗。
日前,北京市旅游局經(jīng)過3個多月的嚴格評選,最終從1118戶申請家庭中選中598戶家庭作為“奧運人家”,以滿足那些希望“零距離”感受中國特色的外國游客的需求。
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長熊玉梅說:“奧運人家”的正式開放,無疑將增強北京市民和海外游客、海外觀眾的民間友好交流,也為他們在奧運會期間的住宿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
現(xiàn)如今,普通家庭接待外國游客已經(jīng)不是什么難事了。但在改革開放以前,留宿外國人卻幾乎是不可能的。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郝克明1976年6月曾作為一個美中友誼代表團成員首次探訪中國。那個日子距今整整30年。他回憶說,當時,外國人在中國住宿還只能在指定的涉外賓館里。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變化悄然發(fā)生。1985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對外國人在華居留問題做了規(guī)定。與此同時,外國人在北京的活動范圍也逐漸放寬。
不過,郝克明認為,上世紀80年代,外國人在中國還是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外國人要去郊區(qū)或鄉(xiāng)下玩,晚上必須回城里住。
“這種限制,直到90年代才逐漸感覺不到了。”
2003年,北京取消了外國人定點住宿的限制,外國人在北京可以自由選擇住宿地點,甚至可以住在居民家里。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jīng)濟日益騰飛,國力不斷增強,來華經(jīng)商、旅游甚至定居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據(jù)外交部領(lǐng)事司負責人介紹,2005年中國駐外使領(lǐng)館、處以及外交部駐香港、澳門特派員公署共頒發(fā)簽證651萬,2006年增為740萬,2007年又升至813萬。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華經(jīng)商、旅游,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shè)。
北京奧運會是舉世矚目的盛會。據(jù)駐京旅行社上報的統(tǒng)計顯示,奧運會期間已確定的入境團隊觀眾和游客共12萬人。北京今年8月份預(yù)計入境人數(shù)將達到40至45萬,這還不包括奧林匹克大家庭的5萬人。
作者:辛儉強 錢榮 通訊員:
(責任編輯:永冰)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