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xí)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fù)責(zé)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shè)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瘛]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在有的地方有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一說法。因為,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其實在古代,從臘八開始就有了年的征兆,俗語便說“臘八大如年”,可見臘八當(dāng)時的重要性。北方有句民諺:“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意思是說臘八前后的兩天是一年中最冷的。
老北京也有關(guān)于“臘八”的民謠:
“老婆老婆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當(dāng)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都是春節(jié)老北京的美食,從臘八一直醞釀到除夕之夜包餃子,可謂年之悠長、食之豐美。
老北京還有“正不娶,臘不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等民謠。前一句意思是說,正月不能婚嫁,臘月不能訂婚,否則夫妻不能白頭到老。而后一句則有誤傳之訛:原來,清朝時人們總是把頭剃得裎亮,難免被認(rèn)為是思及舊君的意思,“思舊”又與“死舅”諧音,所以后來百姓傳為“死舅舅”。
提起過年,東北人也有這樣一句順口溜:
“姑娘要花、男孩要炮、
老頭要個新煙袋、
老太婆要副裹腳套。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東北人也很在意在過年的時候討個吉利,這個“討”主要就體現(xiàn)在有關(guān)“吃”的諧音上。吃罷團圓飯后,桌上擺的食品也都深有其意:主要有東北的特產(chǎn)柿子餅,意為“事事(柿)如意”;有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高(糕)”;有杏仁,意為“幸(杏)福人(仁)生”;有棗;意為“春來早(棗)”。
在安徽, “臘八”一過,春節(jié)臨近,家家戶戶要從臘八這天起準(zhǔn)備過年。臘八過后,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芝麻糖、凍米糖等。還有很多人家把婚嫁活動安排在這一天舉行,故有“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的民謠。
從大年初一到初十,安徽百姓給人、畜和農(nóng)作物分別定下了“生日”。如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谷日”,初九為“菜日”,初十為“麥日”。這其中以初七的“人日”最為隆重,在這一天里,人們絕對不能哭鬧,不能罵人,也不能互相爭利。也就有了“七不出,八不歸”的說法。說的就是大年初七不要出去拜年,而大年初八的時候如果你不在家中,最好不要選擇這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