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的《過年謠》則略有不同:
“二十三,灶王老爺上了天;
二十四,刷下對子寫大字;
二十五,家家戶戶糊窗戶;
二十六,上街去割過年肉;
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腳;
二十八,糕兒饃饃兩笸籮;
二十九,提上壺壺灌燒酒;
年三十,供上祖宗擺上肉。”
太原還有一首《避債謠》也很有意思:
“二十三,保證還;二十四,我發(fā)誓;
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
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
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見面,
初一碰見拱拱手。”在清代至民國的幾百年間,我國民間債務(wù)多以舊歷年為結(jié)算期限。從每年的臘八以后,各商家、單位、家庭都開始盤點各自的財務(wù)賬目。一過臘月二十三,便開始派人或親自登門向欠債人催逼債務(wù),一次不行、兩次,第三天再催,直到除夕之夜是最后期限,所以除夕這一天索債也最為急迫。因為按照民間習(xí)俗,除夕的索欠活動最長只能到年夜飯時分,這時候,索債人必須停止討債,這就意味著欠債人又能拖欠到二月二以后了。因此債務(wù)人總是用各種辦法推托搪塞,如能拖到大年初一,對方就不能再來逼債了。這樣也就有了上面這首生動描述欠債者設(shè)法推托的歌謠。其實過年躲債,在電影《白毛女》中表現(xiàn)的更為形象、也更為人所知。
中國過去就曾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過年、過年,孩子高興大人愁。”因為貧窮,過去春節(jié)被普通人稱為“年關(guān)”,意思就是說過年像過關(guān)。富人過年圖個樂,窮人過年圖的是平安。
在河南,焦作以前流傳著這樣的節(jié)前民謠:
“二十三,祭灶關(guān);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打酒割肉;
二十七,殺只雞;
二十八,殺只鴨;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兒貼門旗兒(春聯(lián));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有的還在水缸上貼“清水長流”,在糧倉上貼“糧食滿倉”,在門口貼“出門見喜”等等。而從初一到十五,焦和民俗又是:不興動刀, 要蒸足饅頭(包括棗花、豆包、菜包)、炸夠丸子和蜜食(一種用白面、玉米面做成的炸食)以及麻葉(油炸食品)。
在豫東則有民謠:
“二十六,蒸饅頭;
二十七,洗一洗;
二十八,貼年畫,
二十九,門上瞅;
年三十,吃餃子。”
“年來到,年來到,
閨女要花兒要炮,
老婆要個煊(xuan)棉襖,
老頭要個新氈帽。”
看來,過年大家都要圖個吉利,要年新禮物。這禮物不論貴賤,一年到尾總該有個“新”來圖來年吉利。
而《正月十六請閨女》則更有童謠的情趣與年節(jié)的歡樂氣氛?
“木锨板,挖膠泥,
正月十六請閨女,
殺公雞,宰母雞。
公雞說:我的脖子長,殺我不如殺那只羊;
羊說:我四條金腿往前走,殺我不如殺那只狗;
狗說:我白天看家晚上歇,殺我不如殺那只鱉;
鱉說:我往河里縮一縮(音chu),殺我不如殺那只豬;
豬說:喝了我的血,吃了我的肉,殺我不如殺恁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