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陽書院名天下,司馬范程亦大家。周柏唐碑稀世寶,頹垣依舊有光華”。參觀名聞天下的嵩陽書院,有一種說不盡的愜意。在初夏陽光的溫煦沐浴下,我懷著期待已久且無比崇敬的心情,走進(jìn)了這座位于中岳嵩山腹地的千年書院。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嵩陽觀,始建于北魏,是佛道活動的場所,于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更名為嵩陽書院,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又稱應(yīng)天府書院)并稱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
嵩陽書院以宋代程顥、程頤傳播洛派理學(xué)而著稱于世,學(xué)風(fēng)之盛名震儒林,成為造就人才的高等學(xué)府。置身于嵩陽書院,我仔細(xì)地觀察著它的一磚一瓦、一石一木,心中萌生出無盡的遐思和幾多浪漫的情懷,仿佛成為書院里的一名虔誠學(xué)子。遙想當(dāng)年,騰子京、張九成、王鐸、傅而師等學(xué)子英才圍坐在杏壇前以及蒼柏下,聆聽范仲淹、韓維、司馬光、李綱等名師先哲講課,是多么的專心致志、聚精會神!“書聲徹戶外,問難無虛日”,嵩陽書院以它的千年韌性,弘揚(yáng)了教育對于一個民族的極端重要性。先圣殿、講堂、泮池、道統(tǒng)祠、藏書樓……每到一處,都能聽到許多撩人心弦的故事。此間,講堂就出了一個“程門立雪”的歷史典故。
北宋儒學(xué)大師程顥、程頤兄弟在嵩陽書院講學(xué)時,學(xué)者云集,受業(yè)生徒多達(dá)百人。有一冬日,福建人楊時、游酢欲拜師求學(xué),千里迢迢來到嵩陽書院的講堂前,只見門窗緊閉,便悄悄順著門縫往里看,瞧見火爐旁一位老人正閉目休憩。二人不便打擾,便站在門前等候。此時風(fēng)雪正緊,二人久立不動,手腳都被凍麻木了。程頤醒后起身開門,見楊時、游酢已成積雪沒過了膝蓋的“雪人”,心感其誠,收為弟子。二人跟隨程頤從師受學(xué),刻苦鉆研,勤學(xué)不倦,后來與呂大臨、謝良佐同為程門的四大弟子,成為有名的學(xué)者。
嵩岳寺塔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離宮,后改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閑居寺。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則天和高宗游嵩山時,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宮。現(xiàn)在塔前的山門和塔后的大雄殿及兩側(cè)的伽藍(lán)殿、白衣殿均為近代改建。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層直徑10.16米,內(nèi)徑5米余,壁體厚2.5米,由基臺、塔身、15層疊澀磚檐和寶剎組成。塔基隨塔身砌作十二邊形,臺高0.85米,寬1.6米。塔前砌長方形月臺,塔后砌磚鋪甬道,與基臺同高。該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兩段塔身,中間砌一周腰檐作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較簡單,僅在四正面有門道;上段高3.73米,為全塔最好裝飾,東、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門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門與下段門道通,券門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門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單層方塔形壁龕,各轉(zhuǎn)角處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層密疊的重檐,用磚疊澀砌出,檐寬逐層收分,外輪廓呈拋物線造型,其意匠顯然來自中國的重樓,其內(nèi)部則是一個磚砌大空筒,有幾層木樓板。最高處有磚砌塔剎,通高4.75米,以石構(gòu)成,其形式為在簡單臺座上置俯蓮覆缽,束腰及仰蓮,再疊相輪七重與寶珠一枚。該塔塔心室作9層內(nèi)疊澀磚檐,除底平面為十二邊形外,余皆為八邊形。塔下有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