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任羊成老人的身影終于出現(xiàn)在了我們的車廂里。老人身材瘦小,穿一件灰色中山裝,雖然已近80高齡,但我們?nèi)阅芨杏X到他奕奕的神采,從他臉上壘起的層層的皺紋,我們可以猜測到他經(jīng)歷過的那些風風雨雨。
“藍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當絨氈。高山為我放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聊天中,老人給我們唱起了當年施工時唱過的打油詩。我們似乎感受到了當年人們的激情和樂觀。正是因為有著這些滿懷創(chuàng)造新生活希望的林縣人,紅旗渠這樣偉大的工程才得以建成。
紅旗渠初體驗
站在紅旗渠紀念館的大門口,我們仰望著從山上流下的急促的河水,腦海里想象的是當年奮戰(zhàn)者的種種艱辛。心中充滿了欽佩與激動,我們不吝惜相機的存儲空間,從各個角度記錄下了它壯麗的景象。
導游介紹說,林縣自古干旱少雨,近代以來曾幾度大旱,顆粒無收。迫于生計,許多家庭都背井離鄉(xiāng)去逃荒。有一個故事令人唏噓:民國初年,任村鎮(zhèn)桑耳莊的300戶人家,常年到7里外的黃崖泉挑水吃。9年大旱,泉水瀕臨干涸。大年三十,一位老漢天還沒亮就上山挑水,可因取水人多,直到天黑才接滿一擔。新過門的兒媳摸黑出村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過擔子沒走幾步就被石頭絆倒,一擔水撒了個精光;氐郊液,兒媳羞愧難當,竟然懸梁自盡。大年初一,老人一家滿懷悲痛埋葬了兒媳,到外地逃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