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校園里徘徊,與貢院的邂逅次數(shù)更是多的不計(jì)其數(shù),然而從來沒有真正的去審視研讀他,關(guān)于他的歷史也是很膚淺的了解,只知道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地方,此外還知道他值得驕傲的一點(diǎn),就是在中國延續(xù)了幾千年的科舉制度是在這里終結(jié)的。曾經(jīng)也有過疑問,為什么考試的地方會稱作貢院呢,中國的科舉制度又為什么會在這里畫上句號呢,但從來都被自己的麻木與忙碌給忘記查閱了。最近為了新聞寫作的課重新游訪貢院后,心里時時涌上一絲愧疚感。沉甸甸的歷史,天天與他會面,卻對他知之甚少。
帶著一直存有的疑問,我第一次認(rèn)真地翻閱了河南貢院的歷史。
中國的貢院始置于唐代。唐人李肇在其《唐國史補(bǔ)》中說:“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考功郎中李昂,為士子所輕詆,天子以郎署權(quán)輕,移職禮部,始置貢院。”從此貢院就成為科舉時代考試貢士的場所。據(jù)資料介紹,北宋仁宗(1023-1063年在位)以前,禮部還未專門建造貢院,考試時,臨時借用太常寺、國子監(jiān)或武成王廟為試場。 到北宋徽宗崇寧(1102-1106年)至政和(1111-1118年)年間,禮部與各州才有了貢院?梢哉f,北宋在首都開封建貢院,在中國貢院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同時,建都開封的北宋王朝,也是使中國科舉制度趨于完善、繁榮的王朝。 明清時期,除京師外,各直省省城均建有貢院,清末,除北京的順天貢院外,還有十六座貢院建在各省省城。河南是大省,人口眾多,參加鄉(xiāng)試的生員、貢監(jiān)生相對不少。河南貢院就其規(guī)模而言,在全國直省貢院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的。
河南貢院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在明代周王府舊址上(今開封市龍亭一帶)修建,院內(nèi)號舍5000多間,明遠(yuǎn)樓高4丈余。后來,由于貢院四周常年積水,雍正九年(1731)院址遷往開封城東北隅的上方寺內(nèi)(今河南大學(xué))。規(guī)模擴(kuò)大,號舍增至11866間。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水沖擊開封城。為了加固城墻,阻止洪水灌城,遂就地取材,拆毀貢院房舍,將磚瓦、材料充作防洪物資。翌年,重修貢院,修葺舊房,新建號舍10009間,鑿井5眼,面貌煥然一新。今貢院建筑無存,僅有的遺存就是兩通貢院碑了。一通為《改建河南貢院記》,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另一通為《重修河南貢院記》,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立。朝著貢院碑的貢院執(zhí)事樓是在2002年仿照80年代遺存的原貢院執(zhí)事樓(當(dāng)時考官辦公和休息的地方)的照片重建的。方向已和原來不同,但依然很有氣勢,他畢竟是我們追溯歷史,了解歷史的重要存在。
歷史的巧合?
為什么在中國延續(xù)了幾千年的科舉制度會在河南貢院劃上句號。建都開封的北宋王朝完善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又在開封最后結(jié)束。這似乎就是歷史的巧合!
開封,作為北宋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科舉制度曾經(jīng)在這里是多么輝煌,經(jīng)過了多少朝代的輪回,河南貢院又為何在1903、1904年又迎來了它的再度榮耀。這些巧合,故事背后牽涉到了那些歷史淵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