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號下午從洛陽乘車到了濟源市,在路旁等候車。拿不定主意到那里,趕巧有一輛去朝陽宮的車,一直到王屋山。俗話說“人是地上仙,一天不見走三千”,我覺得好似做夢居然到了“愚公移山”所在地,住在路邊一家私人旅店。店主黃義德是個年青人,原本家境很困苦,他和愛人開辦“神州大酒店”,還顧了個小伙夫。

我先到 “愚公村”轉(zhuǎn)轉(zhuǎn),一眼就看見了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一下就想起戰(zhàn)國時期的《列子》向世人講述的《愚公移山》故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半個世紀(jì)前,一代偉人毛澤東親筆寫下了一篇《愚公移山》,對北山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推崇備至,號召全國人民一起來推翻三座大山,建設(shè)新中國。如今愚公精神經(jīng)過億萬人民的勤勞實踐,已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22號下小雨,我翻閱著有關(guān)王屋山的書集,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此時我才知道王屋山被譽為“天下第一洞天”,號“小有清虛之天”,是唐代著名高道、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宮地府經(jīng)》中,把天下名山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這樣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地位。
司馬承禎先后多次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唐玄宗李隆基尊其為“全國道教首座”,并命司馬承禎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唐玄宗御書“廖陽殿”匾額,并派自己的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馬承禎為師,入王屋山修道,自此道風(fēng)大盛。在唐代數(shù)十年間,王屋山相繼建成了紫微宮、陽臺宮、清虛宮、十方院、靈都觀等規(guī)模宏大的道都宮觀。三里一宮、五里一殿,宮觀林立、高道云集,王屋山成為全國道教活動的中心,成為高道們修身之圣地,壇峰。
哦!千百年來,王屋山不僅是道家人物修身、煉丹、成仙之所,還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尋幽探勝,陶冶情操。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韓愈先后來王屋山游歷。他們在此留連忘返,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句。
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寫到:"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王維在《送張道士歸山》中說:"先生何處去,王屋訪茅居,別婦留丹決,驅(qū)雞入白云"。
劉禹錫在《奉送家兄歸隱王屋》中寫道:"陽落天壇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見日,月靜遠聞望。云路將雞犬,丹臺有姓名。古來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我是不信任何教的,既然中國最早的地理志《禹貢》就記載,"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稱王屋也。主峰天壇山,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祭天之所,干百年來,一直被視為華夏炎黃子孫大統(tǒng)天下的圣地。這王屋山就是神仙居住過的地方。我是成不了仙,但要一定要到這仙境開開眼。
小黃之妻熱心地幫忙借來雨衣,我便坐上小黃的摩托車冒雨進山。整座山無一游客,電纜車都不開,我還是興致勃勃地看了紫微宮、迎賓宮、愚公村、不老泉等。人畢竟不能勝天,山頂可望而不可至,我只得下山。我依然去了朝陽宮,大門口已無人把守,正好讓我心安理得慢悠悠拍照。
(作者: 責(zé)任編輯:張萌)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