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后一步細(xì)看,這里真是個(gè)絕妙的觀景臺(tái):黃帝山、歪頭山、天壇山、窨頭山、蓮花寨等荊紫12峰比肩牽手,擋在黃河南岸,東西連綿,伸向天際;對(duì)岸畫屏樣展開的王屋山、青龍飲水樣蜿蜒伸入大峽谷的逢石河。王屋山因愚公移山名傳千古。腳下的荊紫山也是大有來(lái)頭!妒酚·封禪書》言:“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下。”這荊山就是荊紫山的別稱,均因“山多荊樹、紫花漫山得名”,F(xiàn)在,山上仍有鑄鼎原、黃帝廟等遺跡。這里還盛傳大禹治水時(shí)借助神力開鑿八里胡同的故事,有地名禹王嶺、大禹溝等,勝跡星羅棋布。

十余年來(lái),我四次探訪八里胡同。前三次先識(shí)棧道之艱,又感行舟之險(xiǎn),再知小浪底水庫(kù)建成之利。眼下,駐足蓮花寨頂,回望起伏群山,浮想華夏幾千年歷史,我頓悟那重巒疊嶂的一排排山脈,不是翻涌的波濤,不是云游的巨龍,而是挽著臂膀昂首挺進(jìn)的一代代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