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70多處史前文化遺址和38處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包括“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雙槐樹遺址,“釋源祖庭”青龍山慈云寺,全國九大石窟之一的鞏縣石窟,我國現(xiàn)今保存最完整的兩大帝王陵墓群之一北宋皇陵,全國三大莊園之一、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的康百萬莊園。文物保護機構(gòu)的組建,是文博事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大機遇,本次掛牌新的保護所對不斷提升鞏義市文化軟實力,推動文旅事業(yè)發(fā)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北宋皇陵保護所
鞏義市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特別是北宋皇陵的保護、展示、利用,先后建成了永昌陵、永厚陵、趙普文化遺址公園和宋詞文化園,啟動宋陵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已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康百萬莊園保護所
康百萬莊園保護所作為鞏義市旅游行業(yè)的“排頭兵”,以文博為核、文旅為基、文創(chuàng)為軸,提煉“莊園文化”“紅色文化”“廉政文化”等多重文旅標簽,深度挖掘文化內(nèi)涵,加強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不斷提升莊園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鞏縣石窟寺保護所
開鑿于北魏的石窟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洞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余塊。其中的《帝后禮佛圖》是我國現(xiàn)存的唯一石刻圖雕,具有極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石窟寺背山面水,環(huán)境幽雅,風光秀麗,被稱為“溪霧巖云”的圣地,“石窟晚鐘”為鞏縣八景之一,1982年國務院將石窟寺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AAA級景區(qū)。
鞏縣窯址保護所(花地嘴遺址)
鞏義窯是對鞏義市東約5公里的白河兩岸一系列瓷窯址的統(tǒng)稱。其中最早被發(fā)現(xiàn)的是位于白河下游大、小黃冶村的唐三彩窯址,2001年,黃冶三彩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再度將白河兩岸分布的其他窯址一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黃冶三彩窯址合并,更名為鞏義窯址。
劉鎮(zhèn)華莊園保護所
劉鎮(zhèn)華莊園位于鞏義市河洛鎮(zhèn),莊園錯落有致地分為三層,有6個院落,石砌窯洞30孔,樓房210間,平房30間,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前為花園,后為主宅區(qū),兩側(cè)設寨門。整體建筑風格中西結(jié)合,各項生活設施齊全。劉鎮(zhèn)華莊園在建筑上富有特點,且規(guī)模宏大,保存基本完好。對研究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和建筑具有重要的價值,是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祜莊園保護所
“張祜莊園”(亦稱張誥莊園)坐落于鞏義市新中鎮(zhèn)新中村琉璃廟溝。琉璃廟溝張氏于明朝隆慶年間從安徽鳳陽遷往這里。在清朝道光年間,已是鞏義出東門富戶之首,時有田地十余頃。受自家(老宅院)窯頭上蒼勁挺拔的古柏啟發(fā),十六世祖輝明為錢莊起字號為“柏茂”號,民間俗稱“柏茂家”。十九世張誥時任偽保長,又因打煤窯出名支持抗日有功亦叫“張誥家”,張祜是張誥之父,故稱張祜莊園,是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鐵生溝冶鐵遺址保護所
鐵生溝冶鐵遺址位于鞏義市夾津口鎮(zhèn)鐵生溝村。1958年發(fā)現(xiàn),1959年發(fā)掘,是已知的漢代冶鐵遺址中出土物最豐富的一處。年代約西漢中晚期至東漢。這里是一處冶煉生鐵、鑄鐵、脫碳退火(柔化處理)、制造鐵器的綜合性工場。出土的部分鐵器上有“河三”銘文,推測這里應是漢代河南郡所轄的第三號制鐵作坊。從出土的煤塊、煤餅和煤渣看,我國西漢時期即已用煤冶鐵,在國際上已引起高度的重視,對研究我國古代冶金具有極重要的意義。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鞏義市博物館
鞏義市博物館,位于鞏義市杜甫路82號,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陵墓永昭陵東南隅,占地面積1668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2300平方米,是以文物收藏、宣傳教育、陳列展覽、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博物館,充分展現(xiàn)了河洛地帶和鞏義地區(qū)獨特的文化特色。鞏義博物館共有12個展廳,通史陳列為《洛汭瑰寶——鞏義歷史文化展》,專題陳列有《北宋皇陵》、《鞏義白瓷》、《鞏義窯唐三彩》等,以厚重的炎黃文明、河洛文化為經(jīng)緯,以歷史文物為載體,向人們展示鞏義地區(qū)鮮明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每個時期在鞏義博物館都能找到有力證據(jù)。
鞏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鞏義市文博事業(yè)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該中心將以此次掛牌為新起點,準確把握職能定位,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力度,講好鞏義故事,傳播好河洛文化,不斷提升鞏義文化影響力和美譽度,為打造黃河流域具有鮮明特征的文旅強市,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標桿城市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