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州走高速路到洛陽,一過鞏義,兩邊都是壁立如城墻的土山。這些土山“一道溝來一道梁”,一層層地似乎要把洛陽護衛(wèi)起來。如今我們坐在飛馳的汽車上,沿著穿山而筑的高速路,只用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從鄭州到達洛陽。但時光倒退到古代,這些縱橫交錯、重重疊疊的天然“長城”,卻是兵馬難以逾越的險隘。虎牢關(guān)(今滎陽境內(nèi))“鎖住”了一條路,是由東向西通往洛陽的唯一古道。
天造地設的洛陽屏障,不只是這被稱為邙山的綿延土山。這片古老的土地北有大河護衛(wèi),南有伊闕之險,西有崤山之固。用古人的話說就是:“被昆侖之洪流,據(jù)伊洛之雙川,挾成皋之險阻,扶二崤之崇山。”“河山拱戴,形勝甲于天下。”
再宏觀一些看,地處河南的洛陽在整個中國位置適中,所以被古人稱為“天下之中”,在古代是天然的戰(zhàn)略要沖。直接稱洛陽為“天下之中”的是周公,他在陳述選擇洛陽地區(qū)興建成周時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這方寶地的價值,其實在周公之前就被人認識到了,近年來洛陽地區(qū)先后發(fā)掘出的夏、商都城遺址,就是明證!妒酚·封禪書》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黃河中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中心區(qū)域,而洛陽以東土地平坦,沒有險阻可依,所以連接東西、貫通南北、有天然屏障保護的洛陽,自然成為極為重要的區(qū)域,成為交通、經(jīng)濟、文化和政治中心,成為天造地設的都城。
在今天的河洛地區(qū),從偃師到洛陽市區(qū)幾十公里的地面上,夏都斟祁、商都西亳、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東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自東向西一字排開。“五都貫洛”的宏偉氣魄和都城遺址內(nèi)外的無數(shù)珍寶,不僅在我國七大古都中絕無僅有,而且在世界都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它為研究我國古代都城發(fā)展演變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洛陽在歷史上曾先后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興盛時期城市人口超過百萬。生活于洛陽的歷代科學泰斗、鴻生巨儒、翰墨精英,燦若繁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佛、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與洛陽密切相關(guān),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也與洛陽息息相關(guān)。八卦在此發(fā)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經(jīng)》,孔子問禮至此,三班?穴班彪、班固、班昭?雪在此修成《漢書》,司馬光在此編成《資治通鑒》,張衡在此發(fā)明渾天儀、地動儀等;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許慎的《說文解字》,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鴻篇巨制,也無一不得助于洛陽這塊沃土;東漢時“洛陽太學”學生逾3萬人,為當時世界之最; 晉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噪一時,曾使“洛陽紙貴”;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仨,程顥、程頤兄弟倆,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無不在此留下享譽九州的名篇;大詩人杜甫 、白居易、李賀、劉禹錫等,或生于此、長于此,或游歷于此、終老于此,在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絕唱。這些中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人物,在邙山腳下的這個舞臺上先后登場,他們活著時,是洛陽城光榮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他們死去后,大多歸葬邙山,用高大的墓冢記錄古都洛陽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