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專家介紹,絕大多數城中村村民建房的處理方式大都一樣,因為基礎處理不規(guī)范、地震承載力不夠,導致地基不均勻沉降和沙土液化等現象突出。
據有關專家介紹,昆明城中村4層以下自建房,大約能抗御5級多地震,每加蓋一層,抗震能力就降低0.4—1度,加蓋到6層時,基本喪失抗震能力。
令人揪心的城中村學校
在城中村容納的近80萬流動人口中,近五分之一是14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絕大多數選擇在城中村里的民辦學校接受教育。
在土堆村中段,一家名為“蕾蕾小學”的學校在此“扎根”好幾年。進門操場邊的兩層磚房就是學校的教學樓,進門的左側是土堆居民活動室,許多村民在昏暗的光線中打麻將,右側是一棟2層磚房,因年久失修,墻面風化得厲害。3個孩子在一張石頭做的乒乓球桌上打球。在他們的指點下,記者穿過教學樓右側巷道,經過幾間簡易宿舍,又發(fā)現了10多間教室。記者碰巧在操場遇到幾名老師,他們告訴記者,即便這樣的簡易小學,也擁有近800名學生。
在一間墻上歪歪扭扭寫著3年級(1)班的教室里,記者發(fā)現,容納40個學生教室的天花板,是用3層板拼接而成,因為露著很大的縫隙,可看得見層板上面頂層的石棉瓦。最駭人的是,一溜8間教室,墻面全是土墻,記者在幾間教室里都看到學生在墻上挖出來的大大小小的洞。當記者問一名在此教書的老師:一旦發(fā)生地震,這些學生怎樣逃生?她靦腆了半天指著操場說,孩子們可以馬上跑出來,記者問“穿過坑洼不平的教室通道?”她說:“還可以跑出去。”穿過右邊更加狹窄而彎曲的通道,經過兩層看上去破爛不堪的磚房,從旁邊高聳的城中村“炮樓”,跑出去?
記者發(fā)現,城中村的民辦小學因為容量需求大,基本選擇自建,而民辦的幼兒園則直接選擇在村民家中經營。一家招收了近100名孩子的幼兒園,就設在該村村民樓房的5樓,而這一棟樓房從3層開始,都是加寬出來的。
像這樣的學校和幼兒園在城中村卻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