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箋又稱掛箋、吊錢、紅箋、喜箋、門彩、齋牒。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小幡,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門箋一般用于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
門箋多以紅紙刻成,也有其它顏色的或套色的。圖案多作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的,如“普天同慶”、“國泰民安”、“連年有余”、“風調(diào)雨順”、“金玉滿堂”、“喜鵲登梅”、“福、祿、壽、喜、財”、“五業(yè)興旺”等。
門箋張貼時或一張一字、或一張一個內(nèi)容,成套懸掛,一般以貼五張為多。貼門箋除有迎春除舊之意外,也有祈福驅(qū)邪之意。過春節(jié)掛門箋兒在民間已形成一種風俗。
門箋是由古時候的厭勝習俗演變而來,相傳古時“年”是一個惡鬼,每到春節(jié)都要吃人,尤其愛吃孩子。百姓們?yōu)榱吮傩膀?qū)鬼,就剪刻成花花綠綠的門 箋兒,掛在大門口、堂屋檐和樹枝上,來嚇唬“年”這個惡鬼,避免它進人家中作孽,以求戶戶平安。
我國城鎮(zhèn)和農(nóng)家村舍,一到春節(jié)都要掛上色彩鮮艷的紅色吊錢兒,以渲染節(jié)日的氣氛,特有民俗情趣。正如唐代詩人韋莊《春盤》中所描寫的:“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楊絲,殷勤為作宜舂曲,題向花箋貼繡楣。”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在描寫宋杭州城立春時的情況:“街市以花裝欄,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勝,各相獻遺于貴家宅舍,示豐稔之兆。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于袱頭上,入朝稱賀。”綜上可知掛彩幡吊箋兒之俗,至少始于唐代,當時已不僅遍及鄉(xiāng)里街市,還進入了宮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