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時期的魯國,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說的創(chuàng)始人,其儒學(xué)思想在其后我國二千多年歷史進(jìn)程中起了重要影響。
春秋末年,孔子帶領(lǐng)其弟子周游列國,推行仁政。公元前495年他帶領(lǐng)弟子冉有、子路、子貢、顏回等從曹國去宋國,途經(jīng)芒碭山,突然狂風(fēng)大作,烏云翻滾,下起了瓢潑大雨。春秋時期,芒碭山屬于宋國,位于宋國的邊陲,人煙稀少,森林茂密。他們想要找個地方避雨歇息,可哪里也沒有居住人家。孔子及弟子只好在雨中狂奔,大雨仍不停息,及至芒碭山群西邊的一座小山,他們看到有一處山崖,只好先在此避雨。此山崖雖寬20多米,但空間很窄,孔子弟子及馬車仍在受淋,孔子自言自語道:“此山洞能再大一點多好!”說罷,只聽空中一聲響雷過后,山崖向前長出一截?鬃影迪玻f:“如能再大一點更好”。說罷又一聲響雷過后,山崖又向前伸出一截。孔子道:“吾師徒周游列國,推行仁政,在此遇雨,得到上天庇護(hù),可我?guī)熗饺吮,此山崖仍不足以遮擋風(fēng)雨,望上天再讓石崖往外伸一點”?鬃诱f罷,拱手屈膝對蒼天拜了三拜,只聽一陣響雷之后,石崖又往外長出一截,共深6.5米,這下不但可容納其弟子,連其馬匹、馬車、書籍也能不受風(fēng)吹雨淋了。
雨過天晴,太陽直射崖洞,孔子及其弟子趕緊整理書籍,把竹簡上的水倒凈,搬到外面的大石臺上去曬,這就是芒碭山著名的孔子曬書臺。曬書臺也許是沾了孔子的靈氣,說是周圍下露水,此石上卻不下露水,可以日夜曬糧。
待至路上積水消去,孔子帶領(lǐng)弟子又向宋國都城趕去。后人為紀(jì)念孔子在此避雨,此山被命名為“夫子山”,這個山洞命名為“夫子崖”,也稱“夫子避雨處”。
芒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