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西北三十余里的順和鄉(xiāng)所在地,俗稱買頭集,說起買頭集還有一段歷史故事:
西漢時期,劉邦斬蛇起義建立了西漢王朝,分封諸王。至文景帝時,諸侯國勢力日益強(qiáng)大,御史大夫晁錯建議景帝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以尊漢室。
初有反心的是吳王劉濞,在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入宮和皇太子即漢景帝喝酒下棋時發(fā)生爭執(zhí),皇太子拿起棋盤砸向吳太子,致使吳太子斃命,于是吳王劉濞開始有反叛的想法,鑄銅為錢,煮海為鹽,招募兵勇。吳王以“清君側(cè),誅晁錯”之名聯(lián)合楚、趙、膠西、膠東、甾川、濟(jì)南等國起兵反叛。
吳楚七國氣勢兇猛,一度攻克梁國棘壁,殺死梁國軍隊三萬多人。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統(tǒng)領(lǐng)三十六位將軍前往攻擊吳楚兩國,派遣曲周侯酈寄攻擊趙,將軍榮布進(jìn)攻齊,任命竇嬰為大將軍屯軍滎陽,監(jiān)視齊趙兩國的軍隊。吳楚軍隊在攻梁國時,梁派中大夫韓安國和楚國宰相張尚之弟張羽為將軍,堅守城池,使吳兵不敢西進(jìn)。周亞夫派人把吳楚軍隊后面的道路隔斷,阻斷了吳楚運(yùn)糧道,堅守不戰(zhàn),吳楚士兵很多因饑餓而死或逃跑,吳王只好帶兵離開,周亞夫率精兵追擊吳楚,大敗他們,吳王劉濞拋下軍隊帶領(lǐng)數(shù)千壯士逃走。
吳王棄軍逃跑后,渡過淮水向丹徒逃奔,想借東越自保,漢皇派人用金銀財寶賄賂東越,東越于是就騙吳王出來慰勞軍隊,然后派人殺了吳王,盛著吳王頭送往長安,吳楚反叛僅三個月就被平定了。
《永城縣志·雜識》引蔣恣《燼余筆記》說,城北買頭鎮(zhèn),土人未詳其始,考《漢書》:七國反,以殺晁錯為名。漢帝斬錯,遣使說之,不聽,乃以計購吳王濞頭,獻(xiàn)馘(古時出戰(zhàn)殺敵,割取左耳,以獻(xiàn)上論功。馘,被殺者之左耳。亦泛指奏凱報捷。)長安,余眾皆斬以殉,埋之中途,亂平。
在一首《買頭吟》中也介紹了買頭集的由來:老濞頭顱長安來,梁王獻(xiàn)馘警蹕回;買頭埋頭今已矣,地名買頭由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