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華文明發(fā)祥地,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都出自這里,三皇五帝、洛陽紙貴、河圖洛書、百家爭鳴、精忠報國、唇亡齒寒、言不由衷、葉公好龍、中原逐鹿、白馬非馬、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眾志成城、陽春白雪、鐵面無私……這些人們熟知的成語,都源自河南。據(jù)統(tǒng)計,在漢語成語中,發(fā)生在河南的就多達(dá)300余條。
紫氣東來 (靈寶)
就是紫氣自東而來,比喻祥瑞降臨。出自劉向《列仙傳》:“老子西游,關(guān)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guān),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春秋時代的一個清晨,函谷關(guān)(靈寶市北)的關(guān)令尹喜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便猜想一定有奇人出現(xiàn),出關(guān)相迎,見一長須如雪、道骨仙風(fēng)的老者騎青牛悠悠而來,這就是老子。原來老子七十多歲的時候,辭官不做,騎青牛離開洛陽向西而去。尹喜留老子寫下五千言,就是《老子》,又叫《道德經(jīng)》。
投筆從戎(洛陽)
用來比喻棄文從武,立志報國。班超是東漢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起先他在洛陽做些抄寫工作維持生計。有一天,他突然把筆向地上一投,長嘆一聲:“大丈夫應(yīng)當(dāng)學(xué)習(xí)張騫和傅介子,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怎么能這樣長久地耍筆桿子呢!” (見《后漢書·班超傳》)隨后,他就投筆從軍去了,在大將軍竇固的麾下屢建奇功。他奉命出使西域,克服了種種艱難困苦,促使50多個國家與漢朝建立了外交關(guān)系,維護(hù)了邊疆的安寧。
中流砥柱(三門峽)
本指黃河三門峽河道狹窄處一塊挺立的礁石,比喻堅強(qiáng)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相傳上古時代,有一座山矗立在黃河中,大禹治水時把兩邊的河道鑿寬,這座山就變得像一根柱子一樣立在急流之中。過去,在黃河三門峽行船的人,每遇驚險,就會趕快把船劃到砥柱石后,讓它阻擋危急。砥柱石還起到了航標(biāo)的作用。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這里,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