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其過程是逐級選拔人才,凡是考進士的人,都由地方選送本地區(qū)成績最好的人入京赴試。
唐朝時,荊南地區(qū)派人參加京城會試(中央一級的科舉考試),四五十年竟沒有一個考中。于是,人們稱荊南地區(qū)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稱做“天荒解”。
天荒,本指渾沌未開的原始狀態(tài),如盤古開天地。這里的天荒是指荒而落后的地區(qū)。把荊南地區(qū)稱做“天荒”,是譏笑那里幾十年沒能有一個人上榜提名。
唐宣宗大中四年,荊南應(yīng)試的考生中終于有個叫劉銳的考中了,總算破了“天荒”。當時,魏國公崔弦鎮(zhèn)守荊南一代,得知劉銳考中進士,便寫信表示祝賀,并贈他70萬“破天荒”錢。劉銳不肯接受崔弦所贈之錢,在給崔弦的回信中,他寫道:“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
古時,文人常用“破天荒”來表示突然得志揚名,F(xiàn)在用來指從未有過或第一次出現(xiàn)的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