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典故傳說之七——老子煉丹翠云峰
洛陽市北約4公里邙山之巔的翠云峰,相傳是太上老君煉丹處。老子,名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人。
傳說他母親感流星而娠,先天地而生。其母懷他72年,剖開母親左腋才降生人間,且面世就是個白頭發(fā),因此就叫了個“老子”。其母適至李樹下生他。他墜地就能講話,指著李樹說:“以此為我姓”。他耳朵有三個洞,目是重耳無輪(故名重耳又稱聃);眉如北斗,色綠,中有紫毛,長五寸;目方瞳,綠筋貫之,有紫光;鼻雙柱;口方,齒數(shù)六八一十四個,頤如方丘,頰似橫壟……。
他就是這么個神神奇奇的人,因此,他在周朝的國家圖書館“王城守藏室”里早早就當(dāng)上了負(fù)責(zé)官員“柱下史”。
公元前520年,老子52歲時,周王朝內(nèi)外交困,發(fā)生了爭奪王位的內(nèi)訌,守藏室的典籍全被王子朝等囊括到了楚國,諸侯國勢力也愈來愈強大,覬覦(ji yu)朝廷。老子見周室日漸衰落,自己又無書可管了,只好離開王堀,來到城北邙嶺最高處“翠云峰”上,靜心煉丹養(yǎng)生。
翠云峰上松柏蔥蘢,登臨遠(yuǎn)眺,洛河和龍門山,萬安山,王城市井等歷歷在目,讓人心胸豁然開闊。老子對仕途失望后,精力專注地用在煉丹上。他砌了太極八卦爐,以乾、坤、離、震、艮、兌八方位,調(diào)動天、地、水、火、雷、山、風(fēng)、澤、云靈性,運用內(nèi)外相同的道理煉將起來。整整煉了九九八十一天,揭爐時轟然一聲,猶似地震,只見爐堂里進(jìn)射出萬道金光,直沖霄漢。老子自用一粒,頓時脫了凡骨,面露紫氣。
老子上山時,為求心靜,將所乘青牛栓在翠云峰旁一條峪谷之間。丹成后,老子用仙丹點化青牛,青牛也成了神牛。老子就灑脫地騎上青牛出函谷關(guān),留下一部傳世之作《道德徑》。后來傳說是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實際上隱于今欒川縣伏牛山主峰老君山。北魏時山上建有老君廟、唐太宗時重新修繕,明代時藥灶、丹爐遺址俱存,F(xiàn)又修革一新。
唐代時,為紀(jì)念這位道教創(chuàng)始人,在翠云峰巔建了廟宇后稱上清宮,在拴牛處建了“青牛觀”,亦叫“下清宮”,并將拴牛的山谷稱為“青牛峪”。明朝詩人張姜谷的《青牛吼谷》就描寫了這個故事:
大道歸何處? 白頭一老翁!
名逃柱下史, 丹煉翠云宮。
紫氣沖關(guān)外, 青牛吼谷中。
流沙越萬里, 西去覓真空。